下载此文档

对“传媒歧视”现象的思考.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对“传媒歧视”现象的思考
王 敏 摘要: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介,在信息资源的分配上存在歧视现象,不能公平地对待位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不能公平地分配信息资源,对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关注较少或存在误读和“脸谱化”的成见。体失语”和“缺位”使他们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瞄准“经济中产,文化小资”人群的大众传媒聪明的掌握住了广告商的钱袋,那些在有限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勉强生存的“弱势群体”自然难入传媒的法眼。他们缺乏经济购买力,难以形成吸引“眼球”的新闻价值,并且这些弱势群体艰难的生存境况通常反映着某种社会制度的缺失,所揭发出的社会阴暗面有悖于大众对传媒的期待。
其次,大众传媒不仅给弱势群体分配的信息资源十分有限,而且总是将他们置于社会注意力的边缘,即使关注他们更多的也是用强势群体的眼光和价值观来评价,使他们成为大众传播的“缺席者”和“失语者”。媒体对弱势群体为数不多的报道多是集中在了反映政绩或政策性的宣传中。除此以外,弱势群体更多的是出现在社会新闻之中,整体呈现出煽情化的倾向,或者他们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成为媒体猎奇,甚至是恶性炒作的对象,弱势群体作为个体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成为了媒体的“卖点”,媒体对他们作为“卖点”的传播效果的关心远远甚于对他们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关注;考虑到传播效果,弱者的形象往往会在媒体的议程设置中被“塑造”,他们要么是自强不息的弱者中的“强者”,要么是急需社会同情和帮助的不幸者。即使是在探讨“拖欠工钱”、“再就业”这样与弱势群体息息相关的话题中,话语权仍由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所掌握,媒体以他们的声音来代表主流意见,受众总难听到当事者――弱势群体的声音。
另外,传媒歧视还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误读和偏见上。弱势群体通常会被“标签化”。在民生新闻的普及和都市报的兴起的背景下,大众传媒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逐渐增加,但是他们的整体形象却因为媒体有意无意的扭曲而变形。民工、闲散人员、社会闲杂、偷窃、***、影响市容、群殴、跳楼讨薪……传媒工作者、受众、广告商、主流人群等构成的“精英的结盟****惯关注与自身价值观相近的信息,并用自身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感情去判断周围的人事。大众传媒报道的关于弱势群体的新闻,要么就是居高临下的同情或旁观,要么就是极力渲染有损于弱势群体集体形象的负面报道。

二、传媒歧视的影响与原因

传媒充当着“社会公器”的角色,通过信息采集、舆论监督为大众塑造“拟态环境”。如果传媒只把目光锁在“主流人群”身上而以牺牲占社会主体部分的“弱势群体”的信息满足为代价,将他们排斥在社会信息系统之外,将会造成公共信息平台的倾斜。“主流人群”掌握的信息资源和享有的信息服务越来越集中,而弱势群体越来越被排斥在大众传媒的信息系统之外,他们的信息需求被漠视,反映他们生存状态和思想感情的媒介内容会越来越少。媒介的普及和信息的海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弱势群体的信息享有量,但是总量的增长实际上稀释了弱势群体的信息增长。
传媒歧视所造成的另一个不利影响是大众传播的同质化,“千台一面”、“千报一面”,同样主题的节目扎堆等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大众传媒都将目光锁定在有经济基础和购买力的强势群体,掌握了这部分受众的喜好就相当于掌握了广告商的钱袋,能为媒体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所以一些媒体宁愿忍

对“传媒歧视”现象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惜春文档
  • 文件大小17 KB
  • 时间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