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扬雄《方言》中的“啴咺”考释.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扬雄《方言》中的“啴咺”考释
摘 要:“啴咺”一词,从“恐惧”义的角度来说,除了出现在扬雄的《方言》原文(并被《广雅》收录)之外,在其他汉籍文献中再无见到其具体用例。现在一些南方少数民族方言和引入了该词的汉语方言中,仍保留了)《集韵·缓韵》:“啴,慄也。”按:此处为战慄貌。
(三)古代文献中“咺”的用例、释义
“咺”在语料库系统中出现的次数也不少。《说文解字·口部》对“咺”的解释是:“咺,朝鲜谓儿泣不止曰咺。从口,宣省声。”许慎实际上是引用了扬雄《方言》对“咺”的解释。这里仍以《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为依据,考察“咺”的主要用例和释义。
1.《广韵》况晚切,上声,阮韵,晓母。元部。
(1)扬雄《方言》卷一:“凡哀泣而不止曰咺,哀而不泣曰唏。……朝鲜洌水之间,少儿泣而不止曰咺。”按:古代东北地区称小儿哭泣不止叫咺。
2.《集韵》许元切,平声,元韵,晓母。元部。
(2)《诗经·卫风·淇奥》:“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毛传:“咺,威仪容止宣著也。”按:此处为显著义。
(3)《古今韵会举要·元韵》:“咺,权也。”按:此处为权力义。
从理论上说,“啴”中的三个义项“喘息”“哭泣”“战慄”,均可能引申出“恐惧”义,“咺”的“哀泣而不止”之义也能与“恐惧”义产生联系。不过,仍无具体的用例可以证实它们可以作“恐惧”讲。也就是说,除了扬雄《方言》的解释,“啴咺”再无“恐惧”义的其他用例。故诚如《校释汇证》所言:“单言‘啴’或‘咺’,无恐惧义之文献用例,钱氏以并列合成词解之,似非确诂”。因此,钱绎的解释是有待补充的。就此而言,“啴咺”究竟是否如刘台拱所言的“怒而气逆”,亦有待商榷。二人的观点仍需要足够的语例来证明。 (四)“啴咺”的“异体”
确如前人所言,“啴咺”属于叠韵联绵词。顺着这一思路,笔者在查阅古籍文献过程中,又发现了“蝉咺”“婵媛”“掸援”“啴缓”“啴喛”“啴唌”“啴谐”等联绵词,这些词语均和“啴咺”读音相同或相近。其中,“蝉咺”与“啴咺”在上古汉语中通用,清代学者戴震《方言疏证》云:“《广雅》:蝉咺、谩台、胁阋,惧也,义本此。啴、蝉,古通用。”由此可知,“蝉咺”是“啴咺”的又一写法,而且两者均出现在《方言》中,意义相同,不足以作为另一例证。
同时,在古代汉语中,“婵媛”“掸援”与“啴缓”也可通用。“婵媛”又写作“掸援”,《广雅·释训》:“掸援,牵引也。”王念孙《广雅疏证》云:“掸之言蝉连,援之言援引,皆忧思相牵引之貌也。”屈原《离骚》:“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王逸注:“婵媛,犹牵引也。”姜亮夫《楚辞通故(一)》云:“啴缓亦婵媛,一声之转也。”西汉刘向《九叹·思古》:“心婵媛而无告兮,口噤闭而不言。”《文选·张衡〈南都赋〉》:“结根竦本,垂条婵媛。”李善注:“婵媛,枝相连引也。”以上“婵媛”的用法均为“牵引”义。
“啴缓”“啴唌”“啴谐”三词同样可以通用。“啴唌”的意思是声音舒缓。如西汉王褒《洞箫赋》:“刚毅***反仁恩兮,啴唌逸豫戒其失。”“啴缓”,亦指声音柔和舒缓。《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有二人焉,乘辂而歌……啴缓舒绎,曲折不失节。”吕延济注:“啴缓舒绎,柔和之声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三·北齐五郊乐歌》:“啴缓契王风,持载符君德。”清代赵翼《水嬉看夜船灯火》诗之一:“灯火荧煌星万点,笙歌啴缓月三更。”皆此用例。“啴谐”,是指乐声缓慢和谐。《礼记·乐记》:“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啴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孔颖达疏:“啴,宽也;谐,和也。”《文选·潘岳〈笙赋〉》:“含?啴谐,雍雍喈喈。”此处的“啴谐”亦是此义。可见,“啴缓”“啴唌”与“啴谐”语音相同或相近,又都具有“声音舒缓”义,故可通用。
可以看出,在这些“啴咺”的“异体”中,或作“牵引”讲,或作“声音舒缓”讲,在语义上,都和“恐惧”义相差甚远。较为例外的是“蝉咺”和“啴喛”。关于“蝉咺”一词,前文已有所分析,不再赘述。“啴喛”的意思是哭泣的样子,《集韵·戈韵》:“啴,啴喛,泣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因为恐惧而哭泣,两者有一定的因果联系,不过这只是一个孤证。
总体上来说,除了《方言》的那段解释之外,无论是单言“啴”或“咺”,还是将其视为一词,都没有直接的文献材料可以证明“啴咺”具有“恐惧”的意思。值得我们格外关注的是,该词系当时“南楚江湘之间”的古方言词,“南楚江湘之间”在秦汉时期已是“南蛮”生活的主要区域,那么,“啴咺”是否和当时的少数民族语言(即“古越语”)有一定关系呢?否则,何以解释它在古代文献中的用例是如此匮乏?
二、“啴咺”和南方少数民族语言
(一)“啴咺”的上古拟音
如果“啴咺”真

扬雄《方言》中的“啴咺”考释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碧痕
  • 文件大小24 KB
  • 时间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