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个人生活角度的个体道德建构.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论个人生活角度的个体道德建构
摘要:从个人生活的角度看,做人优先应当是个体道德建构的起点,这个起点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个人人格的确定性,即人格独立和讲求诚恳守信;二是作为个人品质的敬重和宽容。合理生存和合意义相统一的生活构成个当前社会变迁的详细状况来说,这种做法对于建构人们的交往伦理和生活道德有着乐观的意义。
4
在敬重的基础上,现代人还应具有宽容的道德情怀。宽容不是一味地妥协、放纵,或者无原则地放弃道德责任,而是在坚持基本道德原则的基础上与他人公平对话,并对他人的价值推断和道德选择给以理解和敬重。究竟,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多元文化必定带来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道德选择的多元化,一味地以道德抱负主义来要求他人、要求生活,极易走向道德上的“专制主义”,从而使道德取得话语的霸权并对人们的生活横加干涉。由此可见多元文化背景下人们具有宽容精神之重要。当然,宽容也不意味着放弃道德抱负,只是我们应当在坚守道德抱负的前提下,以公平、敬重的态度与持有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人进行沟通、对话,对之进行引导,而不是一味地批判、否定、排斥。
二、合理生存和合意义生活的统一:个体道德建构的生活基础
社会改革对于生活的转变在于为人们造就一种合理的生活,也就是在秩序和公正关照下的生活,或者说是一种合乎理性的生存。但这不是生活的最终目的,生活必需能够供应人活着的意义。真实的和真正的生活在于合理生存和合意义生活的统一。
1.人的生存合理性是个体道德形成的基础。
5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同样,人的生存也具有合理性。马克思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一般而言,动物不对什么发生关系,也不会存在关系,而“人只能存在于同自然、他人、自身自觉能动的关系之中”,这三种关系不仅是人存在的三种状态,也是人存在的缘由。
人要生存,就必需面对这些关系,并处理好这些关系,使自己的生存符合自然的、社会的以及自身的运行和进展规律。可以说,这是人生存的一般合理性,它适合于身处任何社会中的个体。
然而,由于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结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人与自然、他人、自身的关系必定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人的生存合理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必定会有不同的详细表现。生产方式如何,社会结构如何,人的生存状态就会如何。这也就是人生存的特别合理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自然的、封闭的农业经济与宗法血缘制度相结合之下,人的生存状态主要可以概括为:依靠自然、
敬畏自然(“靠天吃饭”);隶属于宗法血缘家庭,缺乏独立性。现代社会,工业化大生产的建立以及宗法血缘家族制度的被打破,人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由过多地依靠自然转变为更多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由家庭的“附属品”转变为独立的公民。人与四周世界关系的转变使得人生活于其中的利益关系也随之转变,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个体道德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和要求。因此,不同社会中的个体只有遵循各个时期的道德要求,才能很好地生存。
7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人与世界之问各种关系的熟悉难免存在偏颇甚至错误之处,从而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灾难。因此,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应当时刻保持糊涂的头脑,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反思,这是现代人亟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之一。
2.合意义的生活为个体道德建构确定方向。
人活着不单单是为了生存,他的生存必需要符合某种意义,追求某种意义和价值,从而使自己的生存转变为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生活以生存为基础,
但多了对生存的反思和制造,即生活除了承载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关系外,还蕴涵着对当下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生存意义以及生存目的的全面思索和端详。这种端详是一种意义的端详,是对善和美的追索。
人的生活意义作为一种深刻的自我意识,它的形成只能源于人们实际的生存状态,怎样的生存状态就有着怎样的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从而也就会有怎样的对道德的理解。传统社会中(以中国为例),人们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与他们的生存状态是统一的。人们处于与自然、宗法家庭的简洁同一之中,因此,追求圣人境界以达“天人合一”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生活抱负,而圣人境界的达成又必需严格恪守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伴侣等人伦之道。可见,基于对生活意义的这一理解,其道德必定会围围着调整宗法血缘家族内部的利益关系、维护宗法血缘家庭的秩序来进行建构。
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意义的统一为个体道德建构供应了扎实的生活基础,人的生存不再是简洁的生存,而是符合肯定意义的生存;生活意义的设置不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而是源自于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或许这在肯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道德深化人心的重要缘由。可

论个人生活角度的个体道德建构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麒麟才子
  • 文件大小22 KB
  • 时间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