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1-1-1-2.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2013 · 湖北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乡土本色费孝通从基层上看去,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 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 因为在乡下住,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 种地的人搬不动地, 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 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 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就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 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 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 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 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 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 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 前者是“有机的团结”, 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 前者是礼俗社会, 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 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 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 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 打个招呼就是了, 还用得着多说么?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 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 所以得讲个明白; 还要怕口说无凭, 画个押, 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 2 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 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 不需要这种原则, 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物的真理, 我读《论语》时, 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 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俗来

1-1-1-2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ovend
  • 文件大小72 KB
  • 时间2017-04-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