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浅析中国缓刑的适用特点_0.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浅析中国缓刑的适用特点论文摘要缓刑制度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国外的司法实践中都是经常用到的, 缓刑制度对完善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本文从缓刑的基本概念谈起, 逐步介绍了我国刑法对缓刑的量刑和现有分类, 暂缓量刑的定义及特点, 暂缓量刑的适用对象, 暂缓量刑监管考察的机构设置及管理, 暂缓量刑罪犯的处理等。关键词:缓刑、暂缓执行刑罚缓刑是附有一定条件,暂缓执行刑罚或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通常适用于判处短期剥夺自由的犯罪。最初采用缓刑的是 1870 年北美波士顿的缓刑法。该法规定只适用于少年犯罪, 后为马萨诸塞州采用, 扩大适用于一般犯人。 188 9 年布鲁塞尔国际刑法会议通过决议, 将缓刑作为适用于一切犯罪的制度, 各国相继采用。缓刑有两种制度: 一种是把缓刑权掌握在行政部门, 称为行政制; 一种是掌握在司法部门, 称为司法制。司法制的又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缓宣告, 另一种是缓执行。 2 我国刑法中的缓刑,采用的是司法制的缓执行制度。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认为暂不执行原判刑罚, 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在一定考验期内, 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缓执行制度在实践中对教育改造罪犯,使之改过自新,预防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 缓执行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种种具体问题, 难以达到缓刑的真正目的, 确有必要进行改革和完善。笔者认为,应结合我国的司法实际, 采用暂缓量刑制度,以暂缓量刑来替代现行的暂缓执行。一、暂缓量刑的定义及特点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 暂不予以量刑, 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 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 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暂缓量刑的特点: ①对被告人有罪宣告。被告人的行为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 应当作出有罪宣告。缓量刑不同于缓宣告制度, 缓宣告, 是对有悔改希望的人犯暂时不作刑的宣告, 在一定期间内, 如果没有新罪就不再作有罪的判决。缓量刑是以宣告行为人有罪为前提, 而不 3 是不作有罪判决, 更能体现罪行法定原则。②对被告人暂不处于刑罚。缓量刑只作有罪宣告,而不同时判处具体刑罚。缓量刑不同于缓执行制度, 缓执行, 是人犯受刑罚宣告后于一定期限内附条件地暂缓执行。缓量刑是暂缓适用刑罚,而不是暂缓刑罚的执行。③考察监管机构和人员健全。对暂缓量刑的人员, 由设置的专门机关负责监管, 并由专职的考察官进行考察。④考察监管程序规范。对暂缓量刑人员的监管考察, 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 职能部门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相互制约。采用暂缓量刑制度, 能够真实体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 避免现行缓执行制度存在的弊端, 更好地发挥缓刑制度的作用。二、暂缓量刑的适用对象。我国现行适用缓刑的条件有三:其一是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其二是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 法院认为不关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 其三是罪犯不属累犯。也就是说, 适用缓刑是在犯罪分子已经被判处刑罚的前提下, 再考虑犯罪分子的悔罪表现, 认定其放在社会上是否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决定是否执行刑罚。如何准确把握适用, 关键在于怎样来认定已被判刑的罪犯”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审判实践中, 是否适用缓刑完全由人民法院作出决定, 由于”确实 4 不致再危害社会”没有统一的考量标准, 因而有的考虑被告人犯罪的情节和案发后的悔罪表现、受害人的态度等等, 在认定悔罪表现方面也大都将被告人是否具有法定从轻情节(如自首、立功、从犯、未成年人) 、是否退脏退赔或赔偿受害人损失、是否缴纳罚金等作为考量因素, 有的甚至将被告人不适宜监禁的因素(如疾病) 、家庭因素(如需赡养老人、抚养子女) 等一些与被告人相关联的不合法的客观因素作为适用缓刑因素考虑。只注重被告人的悔罪主观意识, 缺乏对被告人的平时表现的调查了解, 忽略了对适用缓刑罪犯的监管、帮教、改造等客观条件的考虑。正因如此, 有些被告人亲属为了能使被告人适用缓刑, 免受监禁, 表示愿意多交罚金、多赔偿损失,以金钱的付出来体现被告人的悔罪态度, 以至使之成为缓刑的交换条件; 有些单位组织出于被告人亲属的种种关系, 碍于情面, 不切实际地乱出证明, 一概证明被告人表现良好; 有的帮教组织也停留在纸面上, 形同虚设, 少数帮教成员甚至不知道被帮教的对象; 等等。这些现实存在的情况, 并不能表明被告人悔罪的真实性, 也不能如实反映适用缓刑的客观条件, 给法官提供了种种假象, 导致了法官在考虑对被告人适用缓刑时出现偏差。因此说, 对被告人归案后是否诚心悔过,适用缓刑是否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实质上都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 有待在日后的

浅析中国缓刑的适用特点_0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nghuang34
  • 文件大小54 KB
  • 时间2017-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