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试论我国缓刑的适用及执行_0.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试论我国缓刑的适用及执行论文提要: 本文在论述缓刑的适用条件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 阐述了在司法实践中缓刑的具体适用的情形, 并对我国缓刑执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且对缓刑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缓刑, 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 在一定期限内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刑事制度。它的特点是在判刑的同时宣告暂不执行刑罚, 但在一定时间内保留执行刑罚的可能性。缓刑最早产生于英国,由该国法官希尔( Hill )首创,但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它是起源于 1870 年美国波士顿的缓刑法。缓刑是最基本的监禁刑替代措施和最能体现刑罚社会化的刑罚制度之一, 不仅体现刑罚人道化、缓和化等新的刑罚理论思想,而且产生了巨大的实际效益。在我国,缓刑制度虽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是, 由于立法上对缓刑的适用条件规定得较原则, 在实际操作中, 主观随意性较大, 加之实践经验不足,措施不当,缓刑制度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本文在论述缓刑的适用条件的基础上, 阐述了在司法实践中缓刑的具体适用的情形, 并对我国缓刑执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且对缓刑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以期求教于同仁。 2 一、我国缓刑的适用条件我国《刑法》第 72 条规定: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第 74 条规定: “对于累犯,不适用缓刑。” 1 、适用缓刑的前提条件。必须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对此, 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 必须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才可以考虑适用缓刑。超过三年的有期徒刑, 无期徒刑, 死刑都不能适用缓刑, 因为被判处这些刑罚的犯罪分子所犯的罪行都是严重犯罪;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 由于不被关押, 一样是放在社会上对其考察, 没有必要适用缓刑;对于附加刑,不管是独立适用,还是附加适用, 都不适用缓刑。(2) 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是指宣告刑, 而不是法定刑。因为我国刑法规定的法定刑幅度比较大。绝大多数犯罪都挂有多个刑种或跨有较长刑期, 如果依法定刑为准, 就会导致缓刑无法适用或适用范围大大减少, 不利于缓刑的积极作用的发挥。宣告刑较法定刑而言, 更能体现具 3 体犯罪的个性差异, 因为宣告刑是审判人员在综合考虑被告人的犯罪客观危害及人身危险性的基础上而得出来的。缓刑适用的依据是在考虑犯罪客观危害的同时, 更加注重犯罪人主观恶性的大小。如果犯罪人主观恶性较大, 再犯的危险性很强,审判人员就会在法定刑幅度内处较重的刑罚,反之, 就会处较轻的刑罚。可见,宣告刑更能反应缓刑的适用条件??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 2 、适用缓刑的实质条件。必须是根据“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犯罪分子“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对于这一实质条件的理解, 是正确适用缓刑的关键。我国刑法对适用缓刑的这一实质要件规定得比较原则,在实践中, 这一条件如何把握, 无法定标准。如果仅凭审判人员的主观推断, 自由裁量权较大, 一旦疏忽, 容易发生偏差和失衡。对于这一实质条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 关于“犯罪情节。”从立法精神上去理解,“犯罪情节”实际上是指犯罪事实, 就是体现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其实质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大小。 4 因此, 在理解犯罪情节时, 不必拘泥于各种细节, 只要抓住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大小,就抓住了该概念的本质。(2) 关于“悔罪表现”。所谓悔罪表现, 是指犯罪人犯罪以后对自己所犯罪行悔悟的表现。它可以直接体现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 因此, 悔罪表现是衡量犯罪人的危险性的重要因素, 其实质是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大小, 即再犯可能性大小。由此可见, 在适用缓刑时必须考虑犯罪人的犯罪前的表现,犯罪的事实及悔罪表现。如果能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对“悔罪表现”提供具体明确的标准, 如“投案自首”、“归案后如实交待罪行”、“主动检举同案犯及其它犯罪行为”、“积极退赃”、“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等等, 将更利于审判人员在实践中具体把握。(3) 关于“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缓刑的适用最难把握的条件是“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作为适用缓刑的一个实质性条件, 立法上规定得过于原则、抽象, 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科学的标准。在司法实践中不好掌握, 各人理解相差甚远。“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只是审判人员对犯罪人未来情况的一种主观上的推测和判断, 是审判人员对犯罪分子各种因素归纳的结果, 只是一种极大的可能性而非现实性或绝对性。它对审判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除了要求审判人员忠于事 5 实, 秉公执法外, 对于犯罪人在缓刑宣告后的思想变化和行为选择, 审判人员是难以掌握的, 有的犯罪人在审判时确有悔改表现

试论我国缓刑的适用及执行_0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