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声无哀乐论中的声与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声无哀乐论中的“声与乐”


关键词 嵇康;音乐美学;声无哀乐;文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249-02
【本文著录格式】石,嵇康的观点是音乐并不是功利的,他认为音乐的本质是自然淳朴的,源于自然并且高于自然,最终可以达到人、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也正印证了嵇康本身“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性格本质,所以,音乐本质最终和人自身是相通的。音乐的本质在于心与音乐的真诚相通,不同的情绪听相同的音乐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理解,所以,音乐的本质在于人内心与音乐的沟通,而并不是先入为主,先有情绪后欣赏音乐,这样也就破坏了音乐的发于内心本质,最终无法体现音乐的可欣赏性与艺术性。
二、音乐美学思想
(一)“大音希声”的音乐观点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2],总体来说可以理解为:高雅的音乐是宁静致远的,音乐是自然平和的。老子的这一描述,使音乐脱离出“礼”的约束范畴,说明了音乐不只是一种礼乐政治的教化工具,音乐应该依照本身的规律发展,这从整体上指出了音乐本身是自然平和的本质。
在《声无哀乐论》中,正是描写了声音这种悠远飘渺的特征,从而体现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观点,不同于当时的儒家思想过分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嵇康更加侧重于音乐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性洁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与自然的真正融合”才是音乐本来的样貌,好的声音是心灵与自然融合而产生的供人欣赏欣赏的艺术品,这一观点使音乐脱离世俗礼教,表现了音乐的本质观点。
(二)“纯粹自然”的音乐功能
夜晚的明月照向城头,寒霜降临,树叶沙沙作响,寒意袭来,嵇康与好友围坐于火炉旁,听人演奏音乐,琴声一响似乎一切都归于了平静。这种不同于世俗的音乐欣赏境界,正式嵇康所追求的音乐欣赏目的。从根本上讲,联系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战乱动荡、政治黑暗,这也导致了文人群体对于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转而追求抛弃世俗,形成了超脱自然的虚无境界,而嵇康也正是结合社会环境才产生了对于音乐欣赏时的情感。
古人记载音乐可以分为“音声”,即是音和声的结合,声指五声,音指八音。“声者,宫、商、角、徵、羽也,音者,土曰埙,匏曰笙,革曰鼓,竹曰管,丝曰弦,石曰磬,金曰钟,木曰柷”[3],乐器只是传达声音的载体,弹奏乐器并不在于追求功利,而在于感悟音乐的真谛,琴曲可以把音乐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并且不具有教化人心的政治功能。聽众在欣赏音乐时应该全身心地投入于音乐之中,感受音乐的真正内涵,得到最终身心的放松,感受纯粹美好的自然之音带给人的最自然的状态,这也是嵇康提倡的音乐功能。在声和音的共同作用下,使音乐拥有了丰富的层次,吸引了听众,使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都可以接受音乐,也正是音乐的纯粹自然,使音乐本身得到了更好的传播,所以,音乐也正是在音乐功能与音乐欣赏的共同影响下继续发展的。
(三)“文人精神”的音乐审美
嵇康所处的魏晋南北朝是社会动荡时期,文人群体不满于社会的混乱时期[4],他认为,音乐应该超脱于自然之上,不受生活琐事拖累,琴音中应该表达出融合自然、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5],这也是他们所追求的审美情趣与人生态度。“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在对于音乐的审美中,不需要過分强调音乐的功能和音乐的各种丰富的情

声无哀乐论中的声与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6281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2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