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2年郭沫若诗歌翻译中意象重构的三化手法.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郭沫若诗歌翻译中意象重构的三化手法

  内容摘要:在诗歌翻译中,意象的传达和重构至关重要。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样,在诗歌重构的过程中,某种形式的变通也同样很有必须。从郭沫若的《英诗译稿》来看,等化、深化和浅化,只要运用合适,不失ll day”,郭老译为“榆柳呀山楂,打扮着田舍农家/羊羔嬉游,牧笛儿整日价吹奏。”此处,一般词汇“palm”和“may”,也属于本行诗歌的核心意象,其基本意义就是“棕榈树”和“山楂树”,但是郭老将这两者译为“榆柳”,意即“榆树和柳树”。此处的一般词汇,表达了核心语义,理应采用等化翻译的措施,但是郭老的解决,却明显完全替代了原诗的意象,这不能不说是本诗翻译的遗憾之笔。
  三、深化手法
  吕叔湘先生在《中诗英译比录》的序中说,“严格言之,译诗无直译意译之分,唯有平实和工巧之别。……所谓平实,非一语不增,一字不减之谓也。”(许渊冲, :82)换而言之,诗歌的翻译讲究变通。深化,则是变通的手法之一。所谓“深化”,就是将一般名词转化为更具体的一般名词,或将一般的东西转化为特殊的东西。例如,英国诗人Thomas Nash 的诗歌《春》第一节的一二句“Spring, the sweet spring,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郭老译为“春,甘美之春,一年之中的尧舜/到处所有有花树,所有有女儿环舞。”此处,原文的“thing”这个单词,本就是个表意模糊的抽象词汇,意思类似于汉语中的“东西”。郭老根据上下文语境,将其译为具体可见的“花树”。这样一来,原本抽象死板的词汇,由于这一变通,立即鲜活起来。因此,此处的翻译,是为“深化”。
  深化是诗歌意象重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遇到部分专有名词、典故或具有特殊文化意味的意象时,常常采用深化的手法。例如,苏格兰诗人Thomas Campbell的诗歌HOHENLINDEN,郭老就译为“荷恩林登之战”。HOHENLINDEN,本是巴伐利亚慕尼黑城东32公里处的一种村庄名称,对于这个专有名词,郭老并没有采用简朴的音译手法,而是根据  
  历史实际,译为“荷恩林登之战”,这是由于该诗描写的是18莫罗将军带领的法国莱茵集团军和约翰大公带领的奥地利多瑙集团军在该处进行的一场战役。这样的深化译法,对于读者而言,可以开门见山地明晰诗歌内容。
  此外,在《英诗译稿》中,我们也发现,郭老有时候为了特定的节奏,音韵谐和或诗行排列等,也对原意象进行了深化解决。例如,上文提到的英国诗人Thomas Nash 的诗歌《春》第一节的第一句,原文的一般用词“king”,郭老就深化为“尧舜”。这样的解决不仅给读者带来了特有的中国文化意象感,并且读起来更加音韵和谐。这是由于原文的“spring”和“king”本就押尾韵,译文的“春”和“舜”同样的韵母相似。由此可见,郭老的翻译,可谓是匠心独运,妙趣横生。
  四、浅化手法
  在谈及浅化手法时,许渊冲(:85)举了这样一种例子,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之一中的头两句“娉娉嫋嫋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美国诗人Witter Bynner就翻译为“She is slim and supple and not yet

2022年郭沫若诗歌翻译中意象重构的三化手法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读书之乐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