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数字空间联结的工作记忆机制.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数字空间联结的工作记忆机制
The Working Memory Account of the Spatial-numerical Associations
作者:
邓之君/吴慧中/陈英和
作者简介:
邓之君,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联结进行大量系统的研究则始于 1993 年 Dehaene , Bossini 和 Giraux 的一篇开创性的文章"The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Parity and Number Magnitude",在此之后的 20 多年中, 研究者开始广泛地关注数字空间联结的特点、发展、影响因素、机制等方面,试图 揭示其核心本质(Fischer & Fias , 2005 ; Wood , Willmes , Nuerk , & Fischer, 2008 ;徐晓东,刘昌,2006),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工作记忆在数字空间联结 中扮演重要角色。
SNARC效应是数字空间联结的重要指标。SNARC(Spatial Numeric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效应,即空间数字联合反应编码效应,具体指在 数字大小判断或奇偶判断任务中,左手对小数的反应快,右手对大数的反应快,即 数字大小和空间表征具有对应关系,数字的表征具有空间特性。数字表征的空间特 性已被大量研究、不同任务所证实,如奇偶判断任务、大小比较任务
(Dehaene & Akhavein , 1995)、数字串分半任务(Fischer, 2001)、音位控制任务(Fias , Brysbaert, Geypens , & d'Ydewalle , 1996)、空间注意转移任务(Fischer, Castel , Dodd , & Pratt, 2003)、方位判断任务(Fias , Lauwereyns , & Lammertyn , 2001)等,这充分证明了数字空间联结是一种稳定存在的现象,但关 于其背后的机制却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对数字空间联结机制的研究中,长时记忆"心理数字线“的解释是比较经典且 影响比较大的一个理论,是由Dehaene等(1993)最早提出的。Dehaene等认为数 字空间联结是源于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心理数字线。具体而言,个体在表征数字时, 大脑中对数字的表征是和外部的物理数字线相一致的,即将数字表征为一条从左到 右指向的"心理数字线"(Berch , Foley , Hill , & Ryan , 1999)O这条心理数字线 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固定的方向,即小数量的数字被表征在心理 数字线的左侧,大数量的数字被表征在心理数字线的右侧,所以,在SNARC效应 中,当对表征在心理空间左侧的数字反应时,按左键反应快;当对表征在心理空间 右侧的数字反应时,则按右键反应快。心理数字线的解释也得到一些研究结果的支 持,如一些研究指出数字空间联结的激活是自动的,不需要注意参与(Dodd , van der Stigchel , Leghari , Fung , & Kingstone , 2008 ; Fischer et al. , 2003 ; Hubbard , Piazza , Pinel , & Dehaene , 2005)o另外,研究者在单侧忽视的脑损 伤病人(Halligan , Fink , Marshall , & Vallar, 2003 ; Hubbard , Piazza , Pinel , & Dehaene , 2009 ; Zorzi , Priftis , & Umilta , 2002)和动物,如刚出生 3 天的 小鸡(Rugani , Vallortigara , Priftis , & Regolin , 2015)
和黑猩猩(Adachi , 2014) 的身上也发现了数字空间联结效应,这都似乎说明SNARC效应是一种天生的空间 定向的心理数字线(Dehaene , 1992 ; Gevers , Reynvoet, & Fias , 2003 ;
Restle , 1970)o
除了长时记忆"心理数字线“的解释外,另外一些研究者提出极性理论 (Proctor & Cho , 2006)、双路径模型(Gevers , Caessens , & Fias , 2005)、计算 模型(Gevers , Lammertyn , Notebaert , Verguts , & Fias , 2006 ; Notebaert , Gevers , Verguts , & Fias , 2006)等来解释数字空间联结的机制。然而近年来,随 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发现,数字空间联结更有可能是一种情境

数字空间联结的工作记忆机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蓝天
  • 文件大小117 KB
  • 时间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