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荷塘月色教案.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荷塘月色
朱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更名 “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朱 自 清
朗读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熟悉生字词:
乘凉
蓊蓊郁郁
独处
袅娜
霎时
脉脉
峭楞楞
梵婀玲
媛女

敛裾
Chéng
Wĕng
Chŭ
Niăo nuó
Shà

Léng
Fàn ē
Yuàn
Cháng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 体 感 知

小径
求宁静
不宁静
得宁静
出宁静
小径
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全文分三大部分:
一(1): 观荷缘由(点明题旨)
二(2-6):荷塘月色(主体)
1、(2、3节)荷塘的环境,抒写个人心境,体会独处妙处。
2、(4、5节)月下荷塘与塘上月色。
3、(6节)再写环境:一幅寂静、朦胧的月***
三(7):联想述志(结尾)
赏读课文体味妙处

文眼
心里颇不宁静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 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1、对现实的不满和苦闷;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分析第一层
1、第2节中的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
2、第3节中有“这是独处的妙处”,这妙处何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分析第二层
1、第4节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按什么顺序排列?
荷塘
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比喻)
零星 袅娜(拟人)
明珠 星星 美人
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一道凝碧
看不见的 脉脉


幽雅宁静
月下的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通感: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感官上。又称“移觉”。
这孩子的嘴真甜。
听觉——味觉
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听觉
“微风过处”一句,清香与歌声相通在何处?
通 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本体--花香(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听觉)
相似点:立于微风中嗅馨香(时有时无)
听远处高楼传来的歌声(时断时续)
作用: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生动形象。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2、第5节描写了塘上的月色,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生动、传神?
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荷塘月色教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