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荷塘月色》教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荷塘月色》教案
执教者:于晶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
2、品味细腻传神、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的方法。
2、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难点:
1、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
2、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读、讲、议。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介绍朱自清散文的特点:
朱自清的散文有个特点:秀丽朴素。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散文: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他散文秀丽朴素的特点。
二、讲读第2节:
快速浏览第2节。
[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
三、讲读第4节:
请同学们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提问]: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解析]: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写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最后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却留给我们的极大的想象余地。
[提问]: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先来看这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解析]:亭亭的舞女是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
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句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感觉上的相似之处,在特定环境下有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提问]:这种修辞手法以前的课也出现过,试举些例子。
[解析]:
1、“……他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绿》)
2、“……绿茸茸的草板,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长江三峡》)
[小结]:这一小节中,作者不仅描绘了荷叶、荷花、荷香的静态美,还描绘了它们动态的神韵。用了“颤动、闪电、霎时、传过”等词,传神微妙地写出了一刹那间往往不被人注意的动态。这正是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
四、讲读第5节: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五节。
[提问]: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
[解析]:泻、浮、洗。
[提问]: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稍显呆板。同样,
“浮”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提问]:作者如何来写荷塘的月色?
[解析]: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同学们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五、讲读第6节:
自由朗读第6节。
[讨论]: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前文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在讨论的过程中拿一支笔从半空扔下,再请全班学生不要发出一丝响声,拿起一支笔从半空扔下。)
[提问]:哪一次声音清晰?(当然是后者。)刚刚大家都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那课文中的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
[解析]: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唐代诗人王维的“鸟鸣山更

《荷塘月色》教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87865472
  • 文件大小1.70 MB
  • 时间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