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走进清晨的校园,王老师轻叹一口气,心里嘀咕:“又要重复一天无聊的工作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教室里传来的琅琅书声,孩子们一声声清脆的问好,此刻在她听起来简直比噪音还难受。她快步来到办公室,匆匆关上门,整个世界似乎清静了一会儿。她搓了搓皱得发酸的眉头,拿出教案,上面最新的笔记停留在一年以前,她随意翻了翻,圈圈点点,便夹起材料走向教室。王老师几乎一字不落地“宣读”了教材内容,期间还狠狠地数落了一个平时乖巧聪明的学生,原因是他对教案内容提出了疑问而打断了课堂教学。就这样,王老师持续了一天的“工作”。下班回到家里,她重重地坐在沙发上,心想,一天终于结束了。她盯着天花板发呆,几年前,自己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谨记“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任重而道远”的箴言,走上了教师工作岗位。但是仅仅过去几年,自己的热情怎么就荡然无存了?她感觉自己好像被掏空了。家人、朋友、同事都觉得她越来越难以相处,孩子们也不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天天缠着她。她懊恼地抱着头,感觉自己像被下了魔咒一样,心里甚至闪过“一走了之”的念头。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王老师似乎正经历着一种“可怕”的职业瓶颈――职业倦怠。
一、什么是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有时也称为职业枯竭,最早由弗洛德伯格于1974年提出,指的是由于工作上长期经受情绪压力,人际应激源,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客观现实不符等原因而引发的一种情感心理枯竭的状态,体验到身心俱疲、能量耗尽的感觉。克丽丝汀?马斯勒将遭受职业倦怠症折磨的工作者们称为“睡人”,他们往往长期从事着某种工作内容较为固定、重复、机械的职业,或者从事着对心理能量要求比较高的工作,比如教师、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在长期工作后,他们往往体会到一种对生活的乏味感、对事业的逃离感和失望感、精神上的无助感和疲惫感、认知上的激烈冲突感等。更有甚者,有些优秀的工作人员因为无法支撑下去,选择离开了那个曾经让他们引以为豪的工作岗位。
那么,职业倦怠的表现有哪些呢?一般说来,心理学把职业倦怠的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1. 情感衰竭。这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指的是感觉自己的情感处于极度枯竭的状态,丧失了工作热情、生活热情、与人交往的热情,人就像泄了气的气球,没有活力。就像上文中的王老师,对工作敷衍了事,对交往有回避的趋势,并且似乎已经影响到她的人际关系了。2. 去人格化。所谓去人格化是指刻意与工作的对象、工作的环境保持距离,甚至采取冷漠、忽视、敷衍的态度,对个人的发展和成长似乎不再关心等。上文中的王老师对学生似乎失去了热情和耐心,总是设法逃避工作环境和对象,迫不及待地想结束工作,对教案的更新还停留在一年以前,甚至萌生要弃讲台而去的想法。3. 低成就感。开始消极地评价自己,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成绩,怀疑是否能发挥自身才能,对工作评价降低,认为工作枯燥无味等。王老师对自己理想的怀疑、对工作的抱怨都深深地印证了这一点。
二、教师为什么会产生职业倦怠?
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工作匹配理论,产生职业倦怠无外乎两方面的原因,即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也可以称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教师也不例外。
关于外在环境因素(客观原因),主要有:第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期望,家长

教师如何应对职业倦怠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7-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