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45讲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整理.docx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第45讲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整理 】是由【前程似锦教育】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45讲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整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十四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45讲 探究世界的本质
考纲要求

念:自然界的物质
性;人类社会的物
质性

念:运动和物质的
关系;绝对运动与
相对静止

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考情分析
(2017
·苏卷,江
26)(2016
全·国卷Ⅱ,
22)
(2016
浙·江卷,
29)(2016
上·海卷,24)
(2015
天·津卷,
7)(2015北·京卷,24)
(2015
江·苏卷,
24)
分值:4~12分
考点一 世界的物质性

命题趋势
本讲试题立足于世界的本质这一主线,选择题往往以名人名
言、诗词典故、漫画等为载体,考查对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理解;启示类、措施类非选择题以考查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为主。
在备考过程中应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分析说明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依据;结合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说明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要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 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 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1)人类社会是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
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 物质性。

物质是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1.(广东卷)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 × )
解析 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 × )
解析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脑之外的客观事物是不存在意识的。
。 ( × )
解析 雾和霾属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概念。
4.(全国卷Ⅱ)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 × )
解析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观念的东西属于意识的范畴,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有本质的差别。
。 ( × )
解析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 ( × )
解析 物质是从物质具体形态中概括出来的共性。
。 ( × )
解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一 物质

注意: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强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它相对于人的意识而言。客观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或现象,它相对于主观臆造的东西而言,不仅包括物质现象,还包括意识现象。

物质
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性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

存在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
有生有灭
状态
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抽象和概括;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
联系
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
看不到世界的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
世界的物质性
提示:(1)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共性的概括, 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而不是整体与部分、
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2)要明确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的关系: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只涉及自
然界中的物质形态的具体特征, 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点, 即客观
实在性。
[例1]科学家们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方面的理论研究,为人类打开了“异物质”这扇未知世界的大门,
这些物质拥有假想的奇异特性。从哲学上讲,这里的“异物质”

(

C

)
“物质”的另一种客观实在
,并非现实的存在


解析 “异物质”属于物质,是现实的存在,是哲学上所说的客观实在,
上物质概念的一种具体形态,并没有概括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

A、B

两项错误;“异物质”是哲学C项正确,D项不选。
二 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
部分。

(1)产生: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
社会。
(2)本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
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提示:世界的物质性图示
[例2](全国卷Ⅱ)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
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 ——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
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 上述实验进一
步证明(

B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 必然的 ③无
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物质,①符合题意;材料说明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
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④符合题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 ②错误;③中“具有同
样的表现形式 ”的说法错误。故选 B项。
,一位同学坚持“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坚持“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
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 ( A )
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物质”与“事物”,指的是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它们都是客观的,
③不选;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
态是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④不选。故选A项。
,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下列选项能够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有
(C)
①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
劳动资料、思维方式等生产力的实体要素都是物质的
②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
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④人们虽然不能随意选择
生产力,但可以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生产力的实体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①错误;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
意选择生产关系, ④错误。故选

C项。


10月16

日,科学家宣布于

8月首次直接探测到了由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时空涟漪”

——引力波
及其伴随的电磁信号。 引力波就是黑洞等巨大天体在碰撞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时空涟漪”,

是时空扭曲带来
的现象,就像石头被扔进水中所产生的波纹。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

C

)
①引力波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

②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

③自然界中的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④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关于引力波的新发现进一步佐证了引力波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
①④当选;②③与题意不符。故选 C项。
考点二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1)
运动是物质
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
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
形而上学。

(1)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
特殊状态。
(2)
运动是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
绝对的;而静止是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
相对的。
(3)
物质世界是□10
绝对运动和□11
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
12不变论,只承认绝对
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 13诡辩论。

所谓的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14固有的□15本质的、□16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 17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 18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 19固有的规律。没有
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方法论要求
①必须□20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21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22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 ( × )
解析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 × )
解析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 × )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可以改变规律。
,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 ( ×
解析 既要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相对性。
,因而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 )

)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随意改变规律,但规律会随着物质运动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制定、废除、改变和消灭规律。 ( × )
解析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创造、制定、废除、改变和消灭规律。
。 ( × )
解析 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 ( × )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其本身没有好坏之分。但规律可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也可能给人带来坏的结果。
。 ( × )
解析 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制约客观规律。
。 ( × )
解析 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就能认识规律。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关系内容
理解
角度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
强调物质存
离开运动谈物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
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没有
质,会导致形而
在的状态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就没有物质
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强调运动的
主体

离开物质谈运
动,会导致唯心
主义
区分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的根本属性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揭示了物质的本质,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特性。它概括了一切物质具体
形态的共性,是物质绝对的、不变的特性。
(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相对于物质的其他属性等而言的,如可知性。因为物质只有在
运动中才能存在,所以运动属性是物质的其他属性存在的基础和前提。
[例1]“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A)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③错误;材料未涉及对立与统一之间的关系,排除
④。故选A项。
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
静止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
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
过程

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联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
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全面认识相对静止
(1)
相对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
相对静止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3)
相对静止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
[例2](2017江·苏卷)风筝在我国已经有 2000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军事,到了唐代中期逐渐转向娱乐。

后来,
人们又将神话故事、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

使风筝成为了一门艺术。

现在,风筝艺术在我国仍然很受欢迎,
并形成了以山东潍坊风筝、北京风筝、江苏南通风筝等为代表的风筝流派。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B

)
①事物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②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③事物变化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风筝艺术是普遍性,风筝艺在不同时期的用途和不同的风筝流派是特殊性,
①正确;风筝从用于军事到
转向娱乐再到成为艺术,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正确;②③与题意无关。故选
B项。
三规律

原理
方法论
客观性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普遍性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
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提示:(1)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人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要受到规
律的惩罚。(2)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3)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
用是有条件的。

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
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例3](2016全·国卷Ⅱ)在长征途中,***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
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用兵如神的奥
秘在于( B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故选B项。

D.③④
行动的出发点是实际情况,

②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④错误。
1.(2016·上海卷)曾几何时,崇山峻岭原始森林变成了延绵不绝的“光头山”。四川人民经过十几年的苦心经
营,再现了满目苍翠的浩瀚林海,简称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屏障的建成折射出当地人民 ( D )
.秉承绿色生态理念,发挥人定胜天的气概
,预见生态变化的趋势


解析 四川人民经过苦心经营,建成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人发挥主观能动
性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结果, D项当选;“人定胜天”的理念是错误的, 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 “预见生态变
化的趋势”,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了成功,不是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C项不选。
20周年。20年来,“一国两制”构想下的香港愈加繁荣,同时基本法承诺的实行资本
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不变。这体现的哲理是 ( B )




解析A、C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项错误。
3.(2018辽·宁丹东高三质测)本季大赛的总冠军武亦姝在一场“月”字令的对决中,
轻松道出《诗经》名句“七
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一名句中蕴含的哲理有
(D)
①人类活动在不断改变着蟋蟀生存的客观环境
②动物在一定条件下会有意识地变换生存环境
③蟋蟀的活
动遵循自然界生物活动的固有规律
④蟋蟀的迁移与季节的变化之间存在客观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句诗表明蟋蟀的活动遵循自然界生物活动
的固有规律,说明了蟋蟀的迁移与季节的变化之间存在客观联系,
③④当选;这句诗没有体现人类改造客观世
界的活动,①不选;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
②错误。故选D项。
[例]中国华为公司的科技每秒可传送多达

PolarCode(极化码)方案,成为5G控制信道 eMBB场景编码最终方案。 最新、最快的
1万亿字节(1TB)数据,即125GB。只需1秒便可下载 30部电影,比 4G技术快了

5G万
倍,是无线数据连接技术的最高速度。从哲学角度看,

5G通信的出现

(

)
.是对规律的利用和改造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误区一 对于规律的认识和判断不准确
误区二 混淆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误区三 不能准确把握创新的源泉
解析:从哲学角度看, 5G通信的出现是人类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的产物, B项当选;规律不能改
造,A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项错误;创造性思维是科技创新的
重要因素,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D项错误。
[规范答题]B
利用果蝇作为模式动物, 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分离到了一种能够控制日常正常生物节律的特
殊基因。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 这种基因能够编码特殊的蛋白, 当处于夜晚时该蛋白能够在细胞中进行积累,
在白天时就会发生降解; 随后,研究人员还鉴别出了额外的蛋白质组分, 同时他们还阐明了一种能够指导细胞
内部自我维持时钟发条的特殊机制。 如今研究者通过研究其它多细胞有机体中细胞的相同原则认识到了生物钟
的关键功能。这说明 ( A )




解析 科学发现是对事物规律的一种认识,产品研发是对规律的运用,

A项当选;

B项是唯心主义观点,应排
除;材料强调的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

C、D

两项与题意不符。
课时达标



45讲
1.“蛟龙号”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实施了载人深潜精细调查,在这一海域水深约

2900~3600

米的卧
蚕1号、卧蚕2号、天休与大糦4个热液区,“蛟龙号”成功发现了27处海底热泉活动喷口所形成的高浓度矿物黑烟物质——“黑烟囱”和多金属硫化物丘及黑暗条件下的深海生态系统。“蛟龙号”的成功发现佐证了
(

D

)
①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深海生态系统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
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③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
解析 “蛟龙号”成功发现了

27处海底热泉活动喷口所形成的高浓度矿物黑烟物质,

说明了③④;材料未体现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排除

①;意识是人特有的,深海生态系统属于物质范畴,是客观存在的,而非物质与意
识的统一,②错误。故选

D项。
:“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
可以改变的。”这句话的片面性在于

(

C

)




解析 纸箱、树木、家具、纸张是具体的物质形态,不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物质,

C项正确;

A、B

两项与
题意无关;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主要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题目并没否认这一点,

D项
错误。
,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段材
料包含的道理有

(

A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
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我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④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

4.(2018·城高三期中江 )2017年10月4日,在云南香格里拉的上空, 一小行星差点撞上地球。 最,
它在离地球不足 40公里的半空中爆炸,形成月亮般大的流星从低空划,惊得一波月群众以月亮落
了。次事件明了 ( C )
.运是物的唯一特性和存在方式
、有律的


解析 客在性是物的唯一特性,运是物的存在方式,

A;运是的、无条件的,

B
;次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移的,明了世界的真正一性在于它的物性,

C正确;自在事物的
系是客的,人不能改造,

D。
5.“去哪儿了?能否找到它,着在的回到去,懂点事,听点,爸的笑容漫上?
,或就在心里,就是一个懂得了什么是辛苦,什么是任,什么才叫一个家⋯⋯哪里都没去,就
在原地等待着,等待着看一幕幕花开的芬芳,等待着懂得的人,去做它都感到幸福的事情。”启示我
( B )
①只有在静止的状下我才能感知情的可 ②承在运中就会陷入不可知的泥潭
③要正确把握好运和相静止的关系 ④要善于在的相静止中造和把握当下的幸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①;运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的,只承运而否静止会致相主和,只
承静止而否运是形而上学的不,
②。故B。
,含同一哲学道理的是
(A
)
①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②天地之,寒暑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③横看成岭成峰,
近高低各不同④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河落九天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②体了律的普遍性,与意不符; ③明人因立不同、角度不同而事物的不同,与意
不符。故 A。
“天人合一”表明了一种世度。“天人合一”作太极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哲
学命,人与自然密切相、不可分割。一点的意在于能引人 ( B )
①承人与自然的客系

②充分主能性造律

③征服自然,造福人

④尊重自然,与自然
和相
A.①②

B.①④

第45讲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整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