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河中石兽》达标测试课件.ppt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河中石兽》达标测试课件 】是由【yzhlyb】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河中石兽》达标测试课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河中石兽》达标测试
《河中石兽》同步练****第一部分 1、本文选自,作者 是 朝人。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棹小舟( )曳铁钯( )湮( )啮( )
溯流( ) 臆断( )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

zhào

yān
niè


河水的下游
顺流而下
埋没在河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河的上游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⑴如是再啮古义:()
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今义:()
“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靠近
倒塌
经历

这样
判断动词是
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D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⑶湮于沙上(湮:)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经历
船桨,这里为划、摇
拖着
埋没
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


形成
动词,是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B
你们这些人不会推究事物的原理,这又不是木头,怎么会被潮水带走呢?
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着水流冲击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沟坎洞穴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间的事,只是知道事情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其他方面的人(事)太多了,怎么能单靠片面的理论就胡乱判断呢??
第二部分: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倒塌) (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12、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
原句:
C
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14、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⑴不长而揠之⑵者(之⑴:之⑵:)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之:)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⑵苗则槁矣。 16、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代禾苗
助词,无实义
宋国有一个听说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的人。
代禾苗
禾苗已经枯萎了。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

《河中石兽》达标测试课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zhlyb
  • 文件大小1.06 MB
  • 时间2022-11-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