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docx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3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 】是由【Alone-丁丁】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
2
学校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我国学校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古代学校教育:出现在奴隶社会以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统称为学校教育。
夏朝:痒、序、校。
西周:国学和乡学之分。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儒、墨。
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
近代学校教育
近代教育的开端:1862年开设的京师同文馆—1878张焕纶【正蒙书院】中国第一所新式小学
3
系影响,全国统一编写教材,改进旧的课程教材。-1956年—文革前中国教育形成时期,国家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的统一管理。改革开放后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健全:1982年:【宪法】用法律形式规定,我国要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6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工作进入了依法执教的时期。
学校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教育。
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学校学生应学****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狭义:某一门学科。
课程意义:1、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依据。3、学生汲取知识的来源。3、合理课程设置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4、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和标准。
二、课程类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读,写,算)
任务不同来分拓展型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4
学科课程:文化知识为基础 分科课程
根据属性来分
根据内容和组织方式分
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要求:必修和选修
根据课程表现形式:显性和隐性课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能增长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
6
念、完善人的个性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学校教育。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
2、心理起源说:美,孟禄3、劳动起源说
三、教育的发展:1、古代教育,西方:斯巴达教育(重视对军人和武士的培养)和雅典教育(培养多方面人才)。欧洲教育: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古代教育特点:等级性,刻板性,道统性,专制性,象征性。2、近代教育: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教育世俗化,法制化。3、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内容更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等多样化,终身教育。
四、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第二节教育目的
6
一、教育目的概述:
内涵: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各方面发生什么内涵样的变化。狭义: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教育目标: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和具体价值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应达到的目标。
课程目标: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7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激励、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不同流派
1、个人本位论:主张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代表人物: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孟子等、
2、社会本位论: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代表:孔子、斯宾塞、涂尔干、孔德等。
3、教育的无目的论:教育即生活。代表:美。杜威
4、教育目的辩证统一论:马克思,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准确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现行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9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各育实施提供健康基础,美育和劳育是德智体的运用和实施。他们不能代替,但是又相互联系和促进。
第三节教育功能
含义: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作用对象: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促进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社会功能: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科技发展)
政治(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9
文化(教育对社会文化传承功能,创新功能,融合功能)
人口功能、调节人与自然,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功能,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作用方向:正向和负向功能
呈现方式:显性和隐性功能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身体发展指:生理机能成熟。心理发
内涵:展指的是精神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个体身心发展基本理论:1、内发论—个体身心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具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2、外铄论:人的发展靠外在的力量。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0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重难点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lone-丁丁
  • 文件大小664 KB
  • 时间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