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品悟写一体化教学初探-以七上的记叙文为例.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品悟写一体化教学初探-以七上的记叙文为例 】是由【科技星球】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品悟写一体化教学初探-以七上的记叙文为例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品悟写”一体化教学初探-以七上的记叙文为例
 
 
内容Summary: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阅读与写作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是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内阅读指导,忽视了课内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希望研究出一种能将课内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且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模式。经反复研究,笔者决定以新部编教材七上的记叙文为例子,探索“品悟写”一体化教学模式。
Keys:品读、感悟、迁移、仿写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1】相信绝大多一线语文教师均认可叶老这句话。但如何把阅读教学把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却是大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所疑惑的问题。有些语文教师只重视课外阅读积累,令学生摘抄课外文章的好词好句段,这样做固然能收到一些效果。毕竟,长年累月的阅读积累,潜移默化的力量可以得以彰显。
但是,作为花费课时最多的课内教材,这一篇篇都是从经典文本中挑选最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这些经典文章经过语文教育专家反复斟酌,精心挑选,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如果语文教师不充分利用好课内阅读教材,而只花时间在课外阅读上,岂不是舍本逐末?笔者认为,依托课内记叙文教学生写好记叙文,再辅以课外阅读积累,那么学生的写作水平应该可以得到质的提升。
那么如何上好课本上一篇篇的课文,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呢?我觉得“品悟写”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下面,我将以部编教材七上的记叙文为例阐述我的观点。
品读文本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也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为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态变化和发展型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本文所选取记叙文为广义范畴的记叙文。【2】
初中生需要熟练掌握记叙文的阅读技巧以熟练写作记叙文。纵观六册书,七上除了几首古代诗歌和一首散文诗,几乎都是记叙文,且七上作为初中的起点,小学与初中的过渡,通过精读七上教材里的记叙文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非常适宜。
品读文本是学****记叙文的基础,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品析思路,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引领学生精读文本,为感悟情感和写作打下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品味语言
七上第一、二单元的课文都是名家名篇,语言或形象生动,或优雅别致,或朴实感人,或深刻隽永……各具特色的语言值得教师领着七年级学生用心揣摩,化为已用。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教学生品味语言。
朗读法。
朗读是品味语言的前提。要想品味到位,就要读得好。朱自清的《春》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值得品味的句子非常多,教师要采用各种朗读方式来激发学生对不同季节到来的喜悦,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例如教师的范读,学生自主练读,组内分角色读,班上赛读,读完互评。朗读时,教师应把朗读方法融会进去,让学生反复感受不同处重音、停连,用不同语调、速度朗读的区别,寻找最合适的朗读样式。
如果我们只用朗读法去读好句子,那仅仅是从感性的层面来品味语言。教师需要进一步从逻辑分析层面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换字对比法。
换字对比法的好处在于能让学生去思考用词的准确性。换一个字词,意思看似不变,但事物的情态会发生改变,情态改变,所表达的意思就会有差别。
譬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这里面的张开,朗润,涨能不能换成“睁开”“晴朗”“高”?这样一替换,我们会发现张开是一个较缓慢的动作,睁开是一瞬间完成的快速动作,那么是“张开”可以换为“睁开”吗?显然不行,因为前面提到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刚睡醒”的情态好比一个小娃娃迷迷糊糊
慢慢睁开眼的样子。如果“张开”换位“睁开”,就好比小娃娃一下成了一个清醒的小伙子,情态不符合初春的景象。再就是“朗润”能不能换为“晴朗”?这两个词都是山的颜色变明亮起来的意思,但是“晴朗”比“朗润”少了一层细雨滋润的含义,对照课文下面提到的一下就是三两天的绵绵春雨,那么山上的草木经细雨滋润,应该是湿湿的,润泽的。那么“涨”换为“高”可以吗?两个词都有水位升高的意思,但是“涨”字更能突显水的动感,江河小溪的水位不是一下子就高起来的,而是随着冰雪融化逐渐涨起来的。运用换字对比法,能让学生在揣摩分析语言的过程中,生成一种观点:阅读时,我们要注意字词的准确含义,最好能做到自己写的字词是无可替代的,达到字字珠玑的效果。
赏析修辞法。
不管是写景状物,还是描人叙事,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里各幅画面之所以让人读来全在眼前一般,那春草、春花、春风、春雨,那小山、碧水,那四季的雨各具特色,富有灵魂,离不开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三篇文章的情感丰沛,读起来具有乐器演奏的美感,又与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关系密切。
教师在引领学生赏析修辞手法时,最好是先给予一个范例,给予方向的指导,再放手让学生去找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赏析它的表达效果。当然,赏析表达效果的目的在于明白作者这样描摹事物的好处,也在于明白写作需要借助多种修辞手法来让文章的语言富有感染力。
多角度分析法。
品味语言还可以从多角度去分析句段。从视觉、味觉、触觉、听觉出发,看看作者是如何利用语言来调动我们各种感觉器官,让笔下的事物具有多样的情致和风韵。
例如《雨的四季》里“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作者利用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味觉三种感觉让读者体会到万物经春雨洗礼后的情态。通过赏析,学生深刻地理解到语言的魅力还在于能够调动人的各种感官,好的作家不仅能让读者看见图画,听见声音,还能尝到味道。
(二)品析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课要讲得透。叫讲得透,无非是把词句讲清楚,把全篇讲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诸如此类。”【3】笔者认为这句话在现在的阅读课上仍然适用。教师除了把词句讲清楚,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讲清思路。文章的思路相当于文脉,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脉,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的框架,从而为进一步透彻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奠定基础,同时有助于学生写出结构紧密,层次分明的文章。
1、品析的方法——找各段中心句
品析文章思路一个常用的办法是抓住文本每段的中心句,而中心句往往是首句,有时候是末句,或某句。这些句子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文章的一段或某几段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写。
例如《春》第一段(只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第二段首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第三段首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第四段首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第五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第六段首句: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第七至九段均是一句话独立成段。每段的首句是整段的中心句,按照各段的首句来理清文章最好不过。这几句话可以凝结成几幅思路图:盼春→春来→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动→最后三个比喻句收束升华全文。
又如《济南的冬天》第一段最后一句: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第二段末句: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第三段首句:小山整把济南为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儿口儿。第四段首句和末句: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第五段仅一句,总结上文的内容。第六段首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同样按照各段的首句或末句来理清文章思路:先总写济南冬天的特点“温晴”,在进一步点出写作要点,一个有山有水的老城,紧接着上文写小山围着济南,雪后小山,总结济南像一张小水墨画,最后写济南冬天的水。刘湛秋的《雨的四季》也一样,首末段一句成段,直抒对雨的喜爱之情。第二至四段的首句,分别提示这四段是按一年四个季节来写雨的情态,第五段转化人称,把雨当成第二人称你来写,直抒雨对于作者的重要意义。
2、品析方法——找Keys
抓住各段的中心句来把握行文思路,在许多文章中行得通。但有些叙事性强的文章,还需要利用另外一些办法。例如,找出关于时间或空间转移的词语,找出情感变化的词语,看文章是否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空间转移顺序或者
情感变化为线索来写。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Keys:散步——发生分歧——我决定走大路——母亲改变主意——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按空间转移顺序写,抓住Keys即可: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首段)——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过渡段)——拜孔子,拜先生(表明转到书屋学****还有按时间发展顺序来写的:《秋天的怀念》《再塑生命的人》《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还有按情感变化写的:《鸟》《猫》。
抓住各段关键句,把握住文章的写作思路,有利于学生在写作时有意识地写好段与段之间的自然过渡,达到段意连贯,文脉相通的效果。
感悟情感
感悟作者的情感或文中人物情感应该是建立在品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赏析关键句段,学生对文章蕴含的情感有大概了解,接着在把握文本主题的基础上对文章情感有更深入地理解,并进一步形成自我的独特情感体验。
那么如何在把握主题的基础上对文章情感有更深入地理解,又如何进一步形成自我的独特情感体验呢?
第一单元用三篇记叙文讲了《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之美,学生自然而然可以归纳出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歌颂自然。教师利用这些文章唤醒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可以利用小组和班上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最喜欢的自然美景。
第二单元主题是歌颂真挚亲情。虽然学生没有经历过像史铁生那样的悲惨遭遇,也没有像史铁生母亲那么深爱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无私母亲。但是父
母的子女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启发学生回忆与父母相处间别样的爱来诠释父母亲深厚的爱。《散步》这样的文章应该是大多数家庭有过的,亲人间发生了观念的分歧,那么解决分歧的过程体现的亲情是怎样的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与父母,爷爷奶奶、兄弟姐妹的相处时发生的特别小事,挖掘平淡但是真挚的亲情。
第三单元主题是记叙童年的学****生活。这几篇课文很容易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教师只要引导同学们自由抒发自己的童年学****生活中有趣或有意义的事情就可以了。
第四单元主题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应该有所想法,教师可以利用这几篇文章启发同学们只有追求远大的理想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动物。这个单元或是借被冤枉的猫来抒发应该平等对待一切生命,或是赞美鸟的声音形态来表达对鸟的喜爱之情,也有在叙说与动物相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趣事,当然也有告诫我们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反抗。这个单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动植物出发,说自己与身边事物不一样的故事。
仿写经典
仿写讲究循序渐进,由仿句子到仿段落再到仿整篇,这样有利于降低仿写的难度,有利于学生把仿写得比较好的句子和段落用在作文上,有利于学生在具有较充分的仿写能力基础上逐步发展仿写整篇的能力。
仿写句子
仿写句子的技巧是先换一样类似的事物,再把Keys换成近义词。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仿写句子:①豆芽悄悄地在夜晚冒出来,娇娇的,黄黄的。②向日葵慢慢地绕着太阳转,大大的,灿烂的。③夜来香静静地在夜晚绽放,香香的,白白的。被仿的句子写的是植物,那么先想一样自己比较熟悉的植物,再把“嫩嫩的,绿绿的”这样的Keys换成描写新植物特点的词。先掌握基本的仿写句子技巧,再进一步跳出框架发挥主观想象,由植物联想到动物或是其他事物。
仿写段落
仿写段落稍微难一些。教师需要精心挑选经典且容易仿的段落,降低仿写难度。譬如《春》中描写春花的段落比较好仿,先总写花种类多,开得茂盛。接着抓住最夺眼的花色来写,接着由花联想到树上的果,写花下的昆虫,写地上的野花。先总再分,由上至下,层次严密。再如《济南的冬天》中写雪后小山,从最高处的树尖往下写到山尖——山坡——山腰,总括小山秀气的特点。
《秋天的怀念》最后一段,由眼前的景抒发心中的情,情景交融,对应前文。《散步》最后一段运用对称的句式写出一个家庭保留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并由一个家庭延伸到整个世界,深化主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最值得仿的是第二段和第九段,前者采用多种手法描景,有序且形象生动。第九段为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再塑生命的人》首段开门见山,点明中心,《窃读记》首段采用设悬念的手法来吸引读者注意力。综上所述,经典的段落蕴含丰富的表达技巧,更重要的是层次分明,顺序井然,便于学生仿写。
仿写整篇
仿写整篇须从仿写句子前就开始谋划。即一开始就大略定好自己要写的题材,对要写的文章有一个大概的构思,那么仿写句子和仿写段落练****时要有意思地往自己要写的文章去思考。那如何安排仿写的课时呢?句子和段落的仿写适宜放到课堂上,当堂练****当场点评,课后再巩固练****篇目的仿写放在每周的作文课上,按主题划分。因为第四和第六单元在篇目上不好仿,故不作安排。
附记叙文阅读与仿写安排表:
周次
篇目
主题
仿写要点
第一至三周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
歌颂自然
在描写中突出自然之美
第四至六周
《秋天的怀念》《散步》
歌颂亲情
于细节中写出真挚的亲情
第七至九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走一步,再走一步》
记叙童年学****生活
选取典型的事例来写出童年学****生活的特点。

品悟写一体化教学初探-以七上的记叙文为例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科技星球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