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猞猁狲”考辨.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猞猁狲”考辨
关于“猞猁狲”一词,不同语文辞书的处理不尽一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辞海》(1999年版)均未列“猞猁狲”词条,前者在训释“猞猁”时也未提及“猞猁狲”,后者在“猞猁”的释义中说明“别称‘猞猁狲”’。《辞源》(修订本,1988年版)、《汉语大词典》(1992年版)则把“猞猁狲”列为主条目,前者未设“猞猁”词,后者将“猞猁”设为参见条目,用“(猞猁狲)又称猞猁”将两条目联系起来。在此问题上,侧重于反映词汇共时使用状况的辞书优先解释“猞猁”,而力图廓清词汇历时沿流的辞书则更关注“猞猁狲”,但后一类辞书中也没有阐明三音节单纯词“猞猁狲”的语源理据。
刘正琰、高名凯先生等编著的《汉语外来语词典》对“猞猁狲”进行了溯源:“一种类似山猫的动物,又作‘猞猁、失利孙、失利、实鲁苏、宿列荪、沙鲁思’。源:蒙silEigtisa(n),silgtisti(n)”。那么,这种动物名称的音译形式大约何时进入汉语?是否还有其他音译形式?书写形式如何逐渐统一?笔者打算作进一步的考证和论述。周士琦先生在《土豹是什么动物》一文中认为:“猞猁及其别名猞猁狲、失利孙、失利等等,均始于清代,它是清代时蒙古语的音译。”这一看法并不确切,我们在明代文献中发现了一些《汉语外来词词典》中未提及的“猞猁狲”的其他音译形式:

1 舍列孙
(1)游击李向日送舍列孙皮十张。(《按辽疏稿》卷四)
(2)海西、建州贡马、貂鼠皮、舍列孙皮、海青、兔鹘、黄鹰、阿胶、殊角,凡八种。(《名山藏》卷一百九《王享记》五)
(3)贡物:马、貂鼠皮、舍列孙皮、海青、兔鹘、黄鹰、阿胶、殊角。(《大明会典》卷一百七《礼部》六十五)
“舍列孙皮”即猞猁皮,明代用以指产自女真族聚居地区的一种动物特产,“舍列孙”很可能根据当时女真人对“猞猁”的称呼音译得来。清代文献中仍可见“舍列孙”(《玉芝堂谈荟》卷二十六),还有与之同音的异形词“舍列狲”:
(4)其贡物有珊瑚、琥珀、金刚钻、花瓷器、锁服、撒哈刺帐、羚羊角、西狗皮、舍列狲皮、铁角皮之属。(《明史》列传第二百二十)

2 失剌孙
(5)女真国谓土豹为失剌孙、,谓鹿为好刺。(《诸史夷语解义》卷下)
(6)失刺孙,即土豹。(《(嘉靖)辽东志》卷九《外志》)
(7)沈氏笔谈云,秦人谓豹为程。至今延州犹然,东胡谓之失刺孙。(《本草纲目》卷五十一上)
(8)失刺孙,豹也,东胡。(《露书》卷九)
这几处明代文献中的“失刺孙”其实也指猞猁。明代常称“土豹”,《本草纲目》和《露书》把它等同于豹,显然混淆了猞猁和分布更为广泛的金钱豹。《诸史夷语解义》明确记载了
“失刺孙”为明代后期女真人所用词语的汉字转写。《本草纲目》和《露书》里提到的“东胡”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包括鲜卑、契丹等民族的东胡族系,“乃昔统满洲女真之总名”(《时务通考》卷十九),同样印证了“失刺孙”和女真族词汇的关系。

3 舍里(利)孙
(9)土豹皮,河州出,土人谓之舍里孙皮,可制裘。(《广舆记》卷九)
(10)舍利孙兽:深心期解斗,竟以亡其身。请续《相鼠》诗,相兽犹有仁。(《阳草堂诗集》卷十七)
《广舆记》为明陆应畅所撰,约成书于嘉靖年间,(9)句数次被清代文献如《程赋统会》、《事物异名录》等引用,这段话

“猞猁狲”考辨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25 KB
  • 时间2017-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