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马哲核心要点背诵.pdf


文档分类:研究生考试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马哲核心要点背诵 】是由【小s】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马哲核心要点背诵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4)解放思想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目的,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9,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三)★(4)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
★★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表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现形式和补充;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用和相互制约。是客观的普遍的。坚持用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5)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会产生三种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以及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完全割裂开来的观
片面的观点。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点。
(2)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
13,原因和结果(三)★★
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
(3)系统的主要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其中最主
(2)结果: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
要特征:整体性。
(3)因果联系的特点:因果联系是有时间顺序的联系,总是原因在前
(4)科学的任务:揭示事物联系,科学的突破往往表现在把看来没有
结果在后,但并不是任何前后相继的现象都存在着因果联系(原
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
因和结果的界限是确定的)
(5)①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等于部分之和②部分离不开整体,否则
(4)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将失去原有的性质和功能;③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④
①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
整体和部分字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因;
10,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三)
②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使结果转化
(1)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为原因。
(2)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
③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在特
物的灭亡。
即新陈代谢定的因果链条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是一切事物和
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
现象的根本法则。
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
(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发展的本质:创新):①新事物代表事物发
换位置”;
展的基本趋势②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辨证的否定过程③在社会
14,可能性与现实性(补充)★★
领域,新生事物符合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
一对范畴。
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世界总过程的
(2)相互对立:(对立统一关系)
主导方向是前进。
存在即过程,产生出来的东西都要灭亡。①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
11,规律及其客观性。本质和现象(三)★★
了的可能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事物自身所固
②可能性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预示着事
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客观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不依赖
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
于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活动却受规律的支配。
(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没有“有根
(1)本质: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
据的可能性和无根据的可能性”之说)
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①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
(2)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假象也表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
现本质,它从反面表现事物本质。是否充分);多种可能性(特别是相反的可能);概率的大小。
(3)本质和现象的辨证关系:①现象为感官直接感知,本质为抽象思
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维把握;②现象是个别,本质是一般;③现象多变易逝,本质相
②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
对稳定;④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⑤我们能够通过
为现实。
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15,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三)★★★★
12,必然性和偶然性(正确分析可能性)(三)★★★
(1)概念:(质是起点前提)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
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
畴。
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1)必然性: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
(2)偶然性:可以出现,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可以那样出
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
现的不确定趋势。
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3)区别与对立: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
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
适度原则。
中不确定的趋势;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
①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
盾决定的;
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2
②其联系是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4)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外部,
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量变中渗透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
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②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
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因而起作用。
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三)
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背熟)★★矛盾精髓
16,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辩证的否定观(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
及其方法论意义。(三)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
(1)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两(2)矛盾的特殊性: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
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面都有其特点。
(3)辩证的否定: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包含肯定的否定;(3)矛盾解决的形式:(多选注意)
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即扬弃。对一切事物都要采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②矛盾双方同归于尽;③矛盾双方融合
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成一个新事物,以及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
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式。
定一切。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矛盾问题精髓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①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
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否定之否定规律②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
是新生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背熟)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
17,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三)★★★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07年新加)对立的焦点是: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①对立统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动力是内部矛盾
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①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②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③全面观点和片面
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③矛盾分观点④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
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和形21,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07年新加)(三)★★★★可
而上学对立的实质。能就某一部分展开考,重点。
(2)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1)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唯物辩
形式多种多样。斗争性绝对。证法的基本思想。
(3)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同(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深刻体现了发展的本质内涵,
一性是相对的发展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
(4)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力量的对象化;
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3)科学发展强调人是发展的主体,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
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体现了依靠人民谋发展和发展为人民的辩证统一;
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4)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
对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
18,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07年新改)观点;
(背熟)(三)★★(5)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相对同一性和绝对斗争性相结合,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体现了辩证法
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协调矛盾各方关系的辩证方式;
(2)同一性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用同一性分析)(6)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体现了辩证
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法的发展过程性思想。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提供矛盾22,认识(认识论三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反映论和先验论、能动反映论
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直观反映论)(四)
③矛盾双方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规定事物向自己对(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①坚
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②揭
(3)斗争性的作用是: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③能动性和反映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性在实践基础上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实现的。
3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
(2)认识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进行认识的人;主体对信息的选择表现: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感觉选择;信息能动选择;自觉选择感性认识的可靠
性和局限性在于她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3)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的认识活动,被主体的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客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观对象;
(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
()认识中介是各种形式的认识工具、手段及其操作程序和方法。
4主错误。
客体关系:改造被改造,反映被反映26,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
(5)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跃。(四)★★
“蓝图”,这是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的条件:认识完成的标志:运
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用于实践并取得实际效果。
动性。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唯物和唯心认识论区别:是否承认①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②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
客观事物是对象,实践是基础。加工制作。
2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
(四)
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确的)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四个①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②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
决定作用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①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③理论必须掌握群众,化为群众的行动;
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是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认识的辩证过程是:①实践认识
认识的动力四点:提供新课题;经验材料;研究手段;规定发展方向实践无限循环;②感性-理性-实践
(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思想本身不是现实力量,和实践相27、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四)
结合才会变现实,被群众掌握才起作用(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
①实践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
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
③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2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
(3)实践的基本特征:①物质性。唯物实践观与唯心实践观的区别;②直接
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动力、
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③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与生物适应活动区别;诱导、激发
④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3)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
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24,传统哲学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四)“听其言而观其行”强调以
行验知,以行证知28、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①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知行相须,知行互发。②知和行既相互区别又的统一。(四)
彼此联系。知行两端,不离不一。③重视“知”的作用。知然后行,“行为知功”。(1)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认识要受到主观和
④重视“行的”的作用。行而后知。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
25,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四)★
感性是基础,理性是升华(2)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于过程的推移而
反映。特点直接性具体性。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
反映。特点间接性抽象性。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
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
(1)相互区别:经验论的错误表现为:夸大了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直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
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29、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四)★★★★★(自主创新是重点,
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要背熟,并进行扩展)
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1)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
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
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
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③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
以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判断、推理来反映。(2)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
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
④(是起点,是初级阶段,不能说是认识的来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源)30,真理(四)★★★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
(2)相互依赖:(能动反映论和机械反映论区别:是否承认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和规律;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础;认识过程的辩证法)(1)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2)凡是真理都具有客观性:①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
客观内容;②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真理的客征;
观性两点)③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中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
(3)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一种创造性关系。
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客观性)②世界是(4)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
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
(可知性)③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无限性)系进行评判。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应当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
(4)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两项要
限度的:求)
①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33,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四)★
扩展;①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客观尺度;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
②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
的需要的满足,主体尺度。
有待于深化;
②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相互贯通,互为
③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
前提,相互引导,实践是共同标准。
于发展。
③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事物满
(5)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足人的需要的特点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包含的,绝对真理寓于
需要的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只有通过正
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
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
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34,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四)★★
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从相对真①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6)真理的具体性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②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3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07年新加)(五)
3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四)★★①历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点。
决定的。②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
①实践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
件的总和生产方式、地理、人口
还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③社会意识是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②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联结起来并加以对照,从而检验主36,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五)
观是否同客观相符合。★★★
(2)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标准(1)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
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活条件。
①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2)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
②实践也一定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和。
③凡经过实践检验过的都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①地理环境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起重
(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是指:要的作用。
①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②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开发和利用是有限度的;同时地理环境
是由各种自然条件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
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
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②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
③生态系统平衡时,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生态平衡
③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受破坏时,会造成各种危害,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32,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价值评价以及尺度(价值的
④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课
特点)(四)
题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05已考,依然非常
(1)价值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
重要,结合和谐社会理解)★★
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
(3)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生成的。
①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
(2)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
作用。
①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②社会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
②人的需要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的。
★★
(3)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③发挥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须对人口进行调节和控
①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制,提高人口的质量。
为基准;④人口与物质生产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口生产本身对社
②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5
(4)自然资源和人口只有通过生产方式才能转化为社会的要素。生①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制度
产方式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是生产力和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
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②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由两部分构成:①政治法律制度②
的发源地,生产方式构***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政治法律设施
①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
42,社会的文化结构(五)统治阶级思想之所以处在统治地位原因是他
物质担当者;
们在经济上的统治地位。
②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①意识形态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是指反映一定社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
会经济形态,一定阶级或社会集体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包括政
替。
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
社会历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的历史,是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②社会的文化结构就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
(5)人类社会是由自然而来又对自然进行着能动改造的物质存在形
学等有确定规范的系统化的社会观念及其联结方式形成的有机系统。
式。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
43,意识形态与文化结构、意识形态的本质、相对独立性及
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
其社会功能(五)
展。
37,社会的实践本质(五)(1)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质资料生产方式。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2)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
38,▲社会有机体与社会结构(08年新增加,重点关注)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五)(3)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
(1)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务的,称为意识形态。
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
(4)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在:★判断社会意识是否先
存所构成的整体。
进看它是否反映并服务于新生产方式
(2)社会有机体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
①社会有机体形成于人的实践和交往的活动之中;
意识形态
②社会有机体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
②意识形态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不
③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
变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
自身生产的统一。
③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
(3)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内容是人与人
之间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在人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人类三大实在的。
践活动的对象化形成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三者④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5)意识形态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在:(背熟)★★★
39,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力(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①意识形态的变化发展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现
历史性、层次性)(五)为超前或滞后两种情况;
(1)社会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②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③意识的发展水平同某国家、地
和。反映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表现为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又称经区的经济水平有不平衡性。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对应。④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形态功能集中体现在维护或批
(2)经济结构的功能:①以一定的形式把生产力中的人和物的要素结判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上。
合起来变成现实生产力;②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44,文化的本质和功能(五)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
构成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基础。
态,一般专指人类活动的积极成果。
(3)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
(1)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
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复合体,本质即是人化。
①生产力构成要素分为两大类: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科学技
(2)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
(3)人化的形式、社会的性质和多样的形态是文化的一般特征。
②现实生产力是呈现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包括先进的、一般的和落
(4)文化的功能:①知识传承功能②对人的教化、培育功能③促进
后的生产力。
③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科技水平的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中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④提升、规范人类认识过程的认识功能。
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5)先进文化:①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②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
40,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五)本利益③代表未来发展方向④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文化。
①生产关系:在

马哲核心要点背诵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s
  • 文件大小1.30 MB
  • 时间202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