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剖情析理.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剖情析理 】是由【麒麟才子】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剖情析理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剖情析理
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其中的难点。与不少同行沟通,都有这样的一些思考: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究竟能教给同学什么?应当教给同学什么?的确,在文言文教学中,受限于考试指挥棒,以及同学的学********惯、接受水平,我们似乎更多地是在文言字词句上下功夫,或者是简洁地就文言文写作的背景进行交待,来阐述作者要传递的情感。这样的教学,可以说占了大多数,看似面面俱到,既照看到了对文言字词句的学****也照看到了文言文内容、情感的理解,但却消逝了不必要的割裂。笔者以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以剖情析理为主,将字词句学****与背景解读、内容解读、主旨理解等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三知",真正领悟文言文中的文气。本文就以《指南录后序》教学为例,简洁谈谈如何剥析文言文写作首尾、内在情感、背后义理。
一、察背景,知首尾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所写的一篇序文,序文简要地记写了自己出访元营后的艰险患病。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大肆特谈文天祥出城之前的实际状况,也就是所谓的背景。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写作背景的感知,可以有意识地让同学在具体的词句中感受,这样兼顾理解,才能知道文言文中所写内容、情感的前因后果。只有通过对背景的深刻感知,了解到文章写作的首尾,才能真正让同学走进文本。
在具体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来向同学发问,引导他们结合文章来感知背景。我用课件打开当时元军与宋军对峙图,让大家设想,作为宋朝一方,大家可选择的路径有哪些?能不能用完可能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不少同学想到无外乎五种路径,出城战而胜之、固守待援拖之、待敌将来逃之、双放交谈和之、打开城门降之。的确,面临这样的背景,也只有这五种方法。于是,我连续问道,请大家再想,此时此刻元军已经围城,我们还能怎么办?不少同学发觉,前三种方法已经行不通,最终一种方法不行能,最好的方法看来只有试试和谈了。这时,读文章第一小节,大家最终能深切感觉到了文天祥出访元营的首尾。作者简洁一句"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把当时明廷所面临的状况简洁地表达出来,"迫"字道出元兵兵临城下、即将攻城的严峻事实;"战""守""迁"则是三种常规的应对方案,但此时"皆不及施",有力地表现了当时状况危急,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形势,也交代了自己"不得爱身""一行"的缘由所在,就是为了去求和,不过是为了朝廷颜面,说成是"觇北"和"纾祸",这就是作者逃亡的大背景。
2
二、析颜色,知情感
《指南录后序》主要是文天祥说明自己在逃亡过程中,抄录诗篇和编纂诗集的目的,表达的是他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爱国之情。因此,在文章中,作者遣词造句的颜***很强,就是为了传递丰富而鲜亮的情感。其实,由于文言文普遍言简意丰的特质,很多时候作者较少用笔墨去铺叙情感,更多地是通过词语本身的情感颜色来表达。往往两个字意思差不多,但表达的内涵却大不一样,传递的情感也大相径庭。所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留意对具体字词颜色内涵的分析,挖掘词句背后的情感。
4
文中,作者来到元营却遭到扣押,由于作者要批判的对象很明确,理由也很直接,因此字词的情感颜色并不隐晦,面对无耻内奸和敌人,在语言文字上,作者极尽蔑视与鄙夷。于是在教学中,我就要求同学将其中的带有情感颜色的字词圈出来,在理解字词含义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情感内涵。比如,对于"吕师孟"和"贾余庆"两个奸人,作者在文中用了两个句子描述,一为"构恶于前",一为"献谄于后",简简洁单的两句描写就把两人的丑陋、无耻的小人面目刻画得绘形绘影。再如,面对敌人,"则直前诟虏帅失信"。称之"虏帅"并"诟"之,蔑视愤恨之情,不言而喻;后文的"诋大酋""骂逆贼"等词,也情感鲜亮,通过不同的字词,表达了内心对敌贼的愤慨与痛恨。在这样的引导分析下,同学对作者的情感把握既很到位,也很深刻。
三、剖情形,知义理
《指南录》及这篇序文,与其说是诗文,不如说是作者文天祥的内心独白。作者在逃亡过程中,一方面忧心国家、怀念故国,另一方面又蒙受误会冤屈,于是他希望能藉此来传递自己真正的内心,这是作者的创作诗文的终极目的。作者在逃亡过程中,经受了很多现实中难以想象的苦难,有足够的时间与经受去思考关于死亡的话题。假如不明白这一点,和对死亡没有什么概念的同学来谈生死,生怕很难切中内心,更不要说明白作者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了。类似的状况,在文言文教学中比较常见,由于时代不同、经受不同、文化不同等各种因素,现在的同学已经很难理解古人内心的坚守,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必需要打破的文化隔膜。
4
在具体教学中,我反其道而行之,将不少老师认为比较单调、没什么好教的第四节和第五节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放大剖析文天祥侥幸逃脱、直面死亡的具体情形,来对比反衬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一位尊贵荣享的官员,在家国将灭、生死不卜之前的选择与坚守。比如,我引导同学来欣赏文章中作者描绘自己逃脱的艰险情形:文中作者用了一批动词,如"得""奔""变""诡""行""宿""出没""避""出""渡""入""展转"等十几个词,扼要写出南归行程,竟无一重复,把期间的惊险历程和窘迫之状,刻画得真实传神,让大家试想其中的波折与困苦。又如述说自己的九死一生时,作者用了十八个"死"句,写出十七次非人世所堪的险恶经受,再现了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惊心动魄,极富变化。通过这样的情形描摹,一位在生死场徘徊的忠臣义士形象就鲜亮凸现出来,那么对下文作者呶呶不休的故国之情、坚决不移的报国之心也就很好理解了。
文言文教学的本质不是仅仅去学****一些现在已经基本用不上的文言字词句,也不是像学历史一样了解过去的一段史实,更不是概念性地感知古人表达的一些情感,而是要通过引导同学对文章字词句的理解来剖情析理,领悟文章所传递的精神之气,比如《指南录后序》中的正气,就是在一词一句中领悟出的,这也是文言文本身的精髓,也是文言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具体教学中,老师确定要找准文言文教学的定位,真正引领同学明确写作首尾、理解内在情感、知晓背后义理,理解和吸取文言文中蕴含和传递的民族文化精髓。
5
[作者通联:江苏南通市刘桥中学]

高中文言文教学应剖情析理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麒麟才子
  • 文件大小18 KB
  • 时间202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