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是由【阳光小妹】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15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x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开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表达的?
三个阶段:
2/15
①童年时期,,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中的例如,注意句中的停顿。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开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明,是可塑之才,有开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二、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3/15
此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册。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要求
1、掌握以下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终生学****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4/15
二、检查预****br/>1、检查预****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5/15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以下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以下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7、贤于材人远矣
6/15
4、或以钱币乞之8、那么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答复)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br/>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要求
思考文后练****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7/15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答复。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表达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开掘开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8/15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
文章表达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设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设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开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创造家爱迪生的名言:
9/15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时机,好好学****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消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设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答复
10/15
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立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屡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那么,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说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说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学生讨论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