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老北京过年的风俗.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老北京过年的风俗 】是由【世界末末日】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老北京过年的风俗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老北京过年的风俗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儿要一顶新毡帽!”随着春节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过节的气氛与冲动也越来越剧烈。
老北京人过年,一般从“腊八”开头,始终连续到元宵节后。旧时北京的一首民谣中说:老婆老婆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过了这么多个“年”,不知道您对过年的****俗都了解吗?这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力气的80后们,我们有责任知晓并将其传承下去。今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老北京过年的****俗,让我们过个欢乐、明白的新年。
过年为什么叫“过年”
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狠特别,“年”兽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损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损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整理东西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预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燃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其次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觉村里安稳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忙大家驱除“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觉了白发老人驱除“年”,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过年”。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奇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奇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很多农家却喜爱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腊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二十三糖瓜儿粘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人们如此敬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希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由于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但在屋子里遇热后就变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这种粘性很大的麦芽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音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到了明清时代,麦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场,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二十四,扫房日
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按早年间民间的传奇,“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倒霉”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俗充分寄予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妙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剧烈祈求。
过去人们信奉万物有神灵的说法,因此在民间传奇中认为,到了二十四这天,全部的神仙都不再管人世间的事情,而是回到天庭去述职,也就是汇报这一年来的工作状况,而留在人间的只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像是土地爷在维持秩序。这样看来,这个时候即使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翻过来,也完全不用顾虑任何东西,由于神仙们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这难得的时机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这样也不怕会冲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用来大扫除的日子。
二十五,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最重要的****俗有两项:一是“二十五,糊窗户”;另一项为哪一项“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三祭了灶,腊月二十四扫完了房子之后的腊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该糊窗户了。过去的北京人,家家户户都住在四合院里。那个时候的房子,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玻璃门窗,更多的则是那种带窗棂的、上下对开的、在窗棂上贴上宣纸或白纸或报纸的、窗棂把窗户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格子、格子里面被贴上了窗花的窗户。现如今,居住在楼房里的人们,“糊窗户”是大可不必了,贴个窗花、贴个福字、挂副对联,还应当是必不行少的程序。
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实际上是老北京人在预备春节期间必备的全部“年货”的开头。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创造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好玩的是,时至今日,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奇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处。传奇归传奇,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省美德的写照。
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固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由于农耕社会经济不兴旺,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从腊月二十六开头,丰富的年夜饭就要间续“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选购的目标。炖锅肉,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肯定是一种浪费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最终实现了。炖大肉,从前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闻着迷人的香味,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吃来吃去也没有腻的感觉。
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由于肉本身就代表着富有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有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日,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很多人都没有遗忘的老传统。
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喧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日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这其实还是取得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利如意的意思,这样一说大家就好理解了吧。其实,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讲究的。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始终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始终留一点。由于,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每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另外,由于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东西固然也就要提前预备好了。
说到在腊月二十七这天杀鸡,不同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讲究:在北京,老北京人除了在这天要预备鸡肉外,还要预备其他的各种肉类,蔬菜等等吃食,为的就是能预备出一桌丰富的年夜饭和家人一起共享;而在天津,讲究只能用公鸡,由于要取美丽的外观和其雄赳赳的气派。另外,这天宰好炖熟的公鸡要在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上吃,需摆放在桌子中间,而且必需是整只放,不能切块。
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是两句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头预备主食了。
腊月二十七预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预备面食了。过去,还没有现代比拟便利的发教粉,一般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非常简单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预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由于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
在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
老北京腊月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这是为了过年预备主食,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等,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利。
三十晚上闹一宿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当时的旧俗许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尊敬敬地供起来。
除夕之夜,按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喜上眉梢,欢跃室内,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头了新的一年。
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团聚在一起,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劝慰与满意,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心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时机向父母的哺育之恩表达感谢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劳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到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错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春节逛庙会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闻名。
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泼,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工程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喜气洋洋的气氛,五颜六色的年画,劈啪做响的鞭炮和人们暖融融的心情交错在一起,给人们带来了欢快和暖和。

老北京过年的风俗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世界末末日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