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认知心理学大纲讲义.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认知心理学大纲讲义 】是由【夜紫儿】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认知心理学大纲讲义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10
认知心理学大纲/讲义
第一章
一、考核学问点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是争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争论人承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学问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制造性。
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进展,以及对人的心理大事、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争论。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念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的争论起源:
A、认知心理学兴起的内部缘由
心理学进展,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诞生,分析了心理成份感觉和感情。铁钦纳进一步把人的心理分为感觉、意向和感情,建立构造主义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认知心理学》出版,标志认知心理学确立。
B、现代科学技术对认知心理学的巨大影响
20世纪50年月末,信息论、信息论、掌握论、系统论进一步推动了以信息加工观点来分析心理活动的认知心理学进展。
3、信息加工系统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信息加工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承受器组成。纽韦尔和西蒙在《人的问题解决》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简要的模型来表示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存储的过程。
4 、人的信息加工系统
当认知心理学认为,人脑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当人处于糊涂状态时,就会不断地对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信息进展加工处理的活动。眼、耳、鼻、舌、皮肤是人承受四周环境刺激与信息的器官,它们的感受器分别将承受信息并转化为生物电后进入人脑以作进一步加工处理。其流程是感觉登记、知时记忆、长时记忆、存储加工、分析直至作出对外界的反响。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认知心理学的涵义
2、认知心理学的争论范围
①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
②个体认知的发生和进展
③人的心理大事、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
3、认知心理学的进展历史:兴起于20世纪50年月,信息加工理论,
1967年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诞生。
4、信息加工理论:
20世纪50年月末、信息论、掌握论、系统论推动了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加工过程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理论。
5、信息装置:
即把人视为一个承受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传递装置。
6、信息编码:
即一套信息加工的特别规章,它把消息、信号、符号或事物的状态,理解为是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
一种形式,由一种能量媒介物转换成另一种能量媒介物,或由一种物理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物理状态的过程。
7、通道容量:
即在肯定时间内一个通道所能传递的信息的有限性或极限性。
〔二〕领悟:
1、对人认知活动的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加工过程其次种理解: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第三种理解: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过程
2、人类认知系统及其特征
①人类认知系统: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有两大系统组成,一个是维持生存的系统,涉及人类的心情,需要、动机、意志以及维持生命与连续生命的局部。另一个认知系统,涉及到个体猎取学问和阅历的内部心理操作过程,以及个体学****与运用学问的过程。
②人类认知系统的根本特征:
第一,人是一个符号运算系统,人与动物本质区分就在于人类是有接收、存储、加工和运用符号的功能与力量,通过语言、符号的媒介可以使其获得的学问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外,人类语言、符号具有制造性、简单性和可变性,学问的传递性和积存性。
其次,人类的认知系统是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信息传递系统。第三,人类信息加工力量的有限性。
第四,人是一个具有****得与进展有效认知策略的系统。
第五,人是一个旧图式整合、建构、重构而获得学问的系统。第六,人是一个不断进展的监控认知系统。即元认知,自我认知。3、符号操作系统的功能
①输入符号〔输入〕
②存储符号〔贮存〕
③建立符号构造〔加工、整合〕
④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⑤复制符号〔复制〕
⑥输出符号〔输出〕
4、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象征的系统〕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又被称为“信息处理模型”、“符号处理模型”、“串行处理模型”等。代表人物纽韦尔和西蒙等人。
1968年佩泊特出版《感知器》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把人看作一个“信息处理系统”,或者称作“符号操作系统”。
5、联结主义范式:
20世纪80年月兴起,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对信息进展并行分布式的加工处理。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局部组成:
①一组单元②激活状态③联结模式④节点激活规章⑤节点输出功能⑥学****规章
6、通用问题解决程序〔模型〕
由纽韦尔和西蒙设计,承受启发式程序,“手段一目标分析方式,把问题的解决程序通过提出一些子目标的方法一步一步地缩小初始状态和最终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终解决问题。
7、记忆程序: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费根鲍姆设计一个记忆模型:将人的记忆程序分为两个部骤:操作和学****br/>8、联想记忆:
安德森和鲍威尔提出:首先分析简洁的命题句子,并把分析后的句子输入到存储器中保持,当出
10
现句子时,调动已经存储在“网络学问库”中的信息来答复或解决问题。
9、适应性掌握:即思维的适应性掌握。
安德森提出的有关一般性学问存储的认知模型,用程序来说明学问的组织和表象概念的激活过程,并对陈述性学问和程序进展区分。
其次章认知心理学争论方法
一、考核学问点
1、抽象分析方法
又称为会聚性证明法,通过结合与抽象,以推理、推断的方式得出结论的争论方法。在规律推理水平上描述人的内部活动,到达计算机程序和人的心理上活动的功能类比。
2计算机模拟方法
指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觉察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争论方法。
3、流程图示争论:
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争论方法。
4、信息加工流程模式
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视为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因此常常承受流程图的方式来分析与概括人的信息加工过程,它是一种简明、扼要地说明人的心理上活动过程的具体方法。
复述
可以图表示:信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提取
5、口语报告法
指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其思维内容,争论者记录后进展分析,从而提醒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争论方法。又称“口述记录分析法”。
6、反响时测量法
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响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响之间的时间间隔。整个过程所用时间为标志,即为反响时,有称为有机体反响埋伏期。以此争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方法。
7、内隐联想测验法
格林沃尔德1998年提出内隐联想测验法。
以不同类别维度和属性维度材料让被试作出反响。以争论被试者认知活动规律的方法。
第三章感知觉
一、考核学问点
1、感觉信息加工
指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大事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2、感觉测量
①感觉限测量:费希纳在1860年提出以心理物理法测量心理量值。
②信号测验理论:1954年彼得森等人合作出版了《信号检测理论》一书,将信号检测理论用到心理学争论中。
3、知觉信息加工
感觉所得到的信息,主要是滞留在感觉器官的感受器上,未经整合的各种具体信息;而知觉则是有组织的信息,包括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并赐予意义。
4、知觉信息加工过程觉察、区分、确认
10
知觉过程有直接知觉、间接知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加工
麦克莱兰与鲁姆哈特提出
5、模式识别
是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展匹配,并区分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既是一种再认过程,也是一个再整合与再归类过程。
6、模式识别理论
当代认知心理学提出了几个模式识别的理论模型,它们是模板匹配理论,原型匹配理论,特征匹配理论,以及构造优势描述理论。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模板说:
是早晨对计算机了模式识别而提出来的,后来被用来解释人类的模式识别过程。模式识别是刺激信息与脑中某个或某些模板产生最正确匹配的过程。
2、数据驱动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头的加工,强调感觉器官中滞留信息的作用,这种从较低水平的加工到较高水平的加工又被称为数据驱动加工。
3、概念驱动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己已有的学问阅历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是较高水平的加工,又称为概念驱动加工。
4、感觉信息加工:
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信息相互接触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做电位把外部时间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5、原型说:
原型匹配理论针对模板匹配理论的缺乏而提出的模式识别理论假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的不是外部事物模式一一对应的模板,而是事物的“原型”,即是一类客观事物的抽象物。
6、特征分析说:
即特征匹配理论,认为各种模式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编码,既不是具体事物的模板,也不是某类事物的原型,而是该模式所具有的根本特征和根本属性存储。
7、整体加工〔知觉信息加工〕
8、局部加工〔感觉信息加工〕
9、系列加工:在不同阶段对模式的分析是系列加工
10、平行加工〔并行加工〕:在同一阶段对模式的分析。
11、在对刺激信息的知觉过程中,假设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的话,则要优于识别图形的某一个局部,称为构形优势效应。
布鲁斯等人在以上争论根底上提出了构造优势描述理论。
〔二〕领悟
1、信号检测理论:
1954年彼得森等人合作出版了《信号检测理论》一书,认为感知觉通常是由两个根本的内部活动过程来掌握的,对人的感觉作了解释。
2、知觉信息加工过程:
知觉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觉察、区分和确认的过程。
知觉信息加工过程包括自下而上加工过程和自上而下加工过程。此理论是有美国心理学家麦克莱兰和鲁姆哈特提出。
模式识别过程——是一个典型的知觉活动过程,一般经受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
10
4、模式识别理论:
人类认知系统的目标之一是识别异的刺激信息并通过肯定方式加以整合与归类,当代认知心理学提出几个模式识别理论模型:
模板匹配理论、原型匹配理论、特征匹配理论、构造优势描述理论。
第四章留意
一、考核学问点
1、留意的含义
留意指人的心理活动对肯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留意的特征
①选择性
②持续性
③转移
3、留意的认知理论
①英国心理学家布劳德本特最早提出了留意的过滤器理论。认为人脑中存在过滤器,使人承受某些信息,拒绝某些信息。
②留意衰减器模型
格雷和魏德伯恩、特瑞斯曼等人认为留意的过滤器不是简洁地按“全”或“无”进展的,未被留意的刺激信息临时让它们处于一个不完全减弱的加工与处理状态,当受到事物一些属性的影响或在未被注意的通道中的刺激信息发生了重要变化时,人的留意就会马上转到该通道进展信息处理。而当变化不大时,留意就不会发生这种转移反响,此现象被称为鸡尾酒会现象。特瑞斯曼提出留意衰减理论。
③留意的反响选择模型
多伊奇与诺曼代表,认为输入到感觉通道的刺激信息都可以进入到高级分析水平阶段,也可以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与处理的,信息的选择依靠于刺激信息的知觉强度以及意义。留意并不仅仅在与刺激信息的物理特征与语义,更在于选择对刺激信息作出何种反响。人的留意是一种主动的信息加工机制。4、留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认知资源理论认为留意对刺激信息进展识别和加工是认知资源。
①留意认知资源的有限性。
②留意认知资源能量安排,岂恩曼认知资源的作用是由唤醒水平打算的。
③留意的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理论。
诺曼和波布罗认为人类用于留意这一生疏活动来加工与处理刺激信息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会导致留意安排上的限制,造成信息加工系统对有限资源的竞争。
5、留意的应用
①在教育中应用重要性
②留意与学****的关系:区分、选择、对无认知的留意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留意
2、过虑器模型
3、衰减器模型
4、认知资源的有效型
〔二〕领悟
1、留意的含义
2、留意的特征
3、留意的认知理论
10
4、留意的认知资源理论
5、留意的应用
第五章 瞬时记忆
一、考核学问点及要求
1、记忆的含义和阶段
含义:学****后信息保持一段时间,并能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提取它们并加以运用。记忆的阶段:①信息编码②信息存储③信息提取
2、瞬时记忆及其特征:
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信息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
瞬时记忆根本特征:
第一、刺激信息完全依据刺激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具有完全依据刺激信息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具有鲜亮的形象性;
其次、信息保持时间格外短暂,很简洁遗忘。
3、视觉信息记忆:通过眼睛对信息的编码,存储与提取过程。
4、视象记忆:又称图象存储,是指视觉器官识别刺激信息的形象特征并暂留与保持一个生动视觉图象的过程。
5、视觉信息登记过程:外界信息通过视觉通道,把刺激信息输入到视觉器官相应区域,经眼睛的几何光学折射,通过视神经传递,在神经中枢部位形成短暂映象的过程。
6、声象记忆及其争论
声象记忆又称声象存储,指在短时间内保持听觉信息的存储过程。
争论:达尔文通过立体声耳机给被试的双耳分别随机呈现两种声音刺激信息进展试验证明与卑斯林的视觉感觉登记争论的结果全都。
第六章短时记忆
一、考核学问点
1、记忆的构造:
记忆构造是指记忆在内容、特征和组织上的要素与信息存储的位置。记忆构造有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登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①美国心理学家威尔福和诺曼借用詹姆斯建议提出初级和次级记忆即记忆的双存储器模型。复述
输入 初级记忆 次级记忆
遗忘
②记忆信息加工多存储器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和谢夫林
3、短时记忆
认知心理学把短时记忆解释为是人脑的信息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与编码。
4、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在短时记忆中,输入的刺激信息主要是以言语听觉形式来对信息进展编码的。
5、短时记忆信息的储存
短时记忆回很快发生遗忘,通过复述加工编码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得到存储。
6、复述
10
彼得金等人的试验证明,复述是短时记忆的主要认知操作,它即能保持长时记忆的内容,又能把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展加工并输入到长时记忆里存储。
复述是一种不出声的对刺激信息进展重复默诵的内容过程。
7、工作记忆:指某种形式的信息的临时存储并进展加工处理的过程。
8、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斯腾伯格对短时记忆中刺激信息工程提取争论。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平行扫描、自动停顿系列扫描。
二、考核要求
〔一〕识记:
1、短时记忆
2、复述
3、听觉代码——由于言语可以参与非言语刺激信息的加工,即使是图画也可以得到听觉言语编码,这就是说明短时记忆的信息代码主要是声音代码,信息的存储以听觉形式为根底来加工处理。
4、视觉代码——对信息以视觉形式为根底进展加工、存储编码。
5、短时记忆容量:短时记忆只能够在一段时间里加工处理少数几个信息工程,信息容量有限。以假设干
10
小的信息单元联合成生疏的、较大单位的具有意义的信息单元为组块,短时记忆一般容量是7+
-
2个组
10
块。
6、平行扫描——指测试的刺激信息工程与被试记忆集中的全部工程同时进展的比较。
7、完全系列扫描——指对全部刺激信息工程进展完全的检索处理,经过与记忆集中的每个刺激工程的匹配,然后作出推断后再提取信息。
8、工作记忆——巴德莱和辛奇认为,应当用工作记忆这一概念来取代短时记忆或短时存储器的概念。工作记忆既加工处理信息,又存储信息。
〔二〕领悟:
1、记忆的构造
2、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3、短时记忆的信息编码
4、短时记忆的信息储存
5、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6、记忆双存储器模型——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尔福和诺曼提出记忆中存在着初级记忆和次级记忆,即记忆的双存储器模型。
第七章 长时记忆
一、识记
1、长时记忆——在信息加工心理学中,长时记忆是相对与短时记忆而言的。长时记忆是指在人脑中存储一分钟以上,几天、几月、几年乃至终身的记忆。
2、表象编码——在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一个独立的表象编码系统,它通过表象代码对刺激信息进展加工处理,并把信息存储起来。
3、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加拿大心理学家塔尔文1983年提出长时记忆中有两个局部,一是情景记忆,另一是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是指个体承受和存储关于个人特定时间内所经受的情景或大事,以及这些大事发生的时间和与相关空间相互联系的信息。
语义记忆——是一个心理库,是一个人拥有的有关词和其他语言符号,它们的意义和指代物、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有组织的学问。
4、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0
外显记忆是个体有意识地主动收集某些阅历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内隐记忆是在不需要对从前阅历进展意识的或有意的回忆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5、陈述性记忆是对有关事实和大事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陈述与传授而实现。
程序记忆是针对“怎样做”“如何做”事情的记忆,以技巧性的动作为根底,包括知觉技能、运动技能和认知技能等的记忆。
二、领悟
1、长时记忆体系〔P157〕
2、长时记忆的双重编码: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3、语义编码中的语义代码——语义编码系统主要是以语义代码对短时记忆输入的信息进展编码,语义代码是长时记忆对刺激信息进展编码的主要形式。
4、表象编码中的表象代码
表象编码系统通过表象代码对刺激信息进展加工处理并把信息存储起来。
5、长时记忆中信息状态的组织
长时记忆中独立的重要的信息编码是语义编码,对来自短时记忆的刺激信息进展相对深度水平加工处理,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对刺激信息进展编码的主要形式。
6、长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检索
回忆和再认是长时记忆中刺激信息存储的两种主要方法。
第八章学问的构建和表征
考核要求:一、识记
1、命题:命题是指具有内在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组合而构成的事实,它是陈述性学问的最根本单位。
2、陈述性学问:是个体对有关客观环境的事实及其背景与关系的学问,是可以用语词加以表述“是什么”
的学问,其中包括语义学问和背景学问。
3、程序性学问:指能用动作步骤显示出来的包括技能动作和认知技能方面的学问。按规章进展的学问阅历、动作认知系统。
4、图式:图式最先由巴特莱在1932年提出,指人脑中有组织的学问构造,它涉及人对某一范畴事物的典型特征及关系的抽象,是一种包含了客观环境和大事的一般信息的学问构造。
5、脚本:由塞克和艾贝尔森提出,指某个典型系列大事的图式。表示某典型大事序列,人类行为的某些相对固定模式。
6、表象:只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7、心理词典:由称内部词汇,任何外界符号、文字、言语等刺激信息都必需接触到这局部人脑中心理词典的某个“地址”时,才能被区分。
8、语义启动:词汇触接说明外界某个词汇进入人认知构造系统而唤起其心理词典中字与词汇的过程,会促进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触接过程,称为语义启动现象。
9、心理旋律:
斯坦福大学的谢泼德和他的学生作心理旋转试验,证明表象是类似于视觉的信息加工过程。二、领悟
1、符号——网络模型
认知心理学通过构建认知模型来说明个体内部的学问表征;符号——网络模型就是基于数学和计算机程序的方式,用来模拟和探讨人类学问的组织方式或人类学问的呈现方式的。
2、层次语义网络模式:
是符号——网络模式的特例之一。人脑中概念是相互联系的,每个概念都有肯定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10
有联系,具有层次性。
3、原型模型:概念的内涵是按它与事物原型的相像性程度来进展心理表征的。
4、激活——集中模型:指个体内部的学问并不是按层次组织的,而是依据语义关系或语义之间的距离来组织和表征的。
5、学问的获得:人类学问是通过建构获得的。
6、学问的建构过程:是刺激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与组织的过程。
7、学问的表征:学问在人脑中的存储形式和呈现方式被称为学问的心理表征。
8、陈述性学问表征:是个体对有关客观环境的事实及其背与关系的学问。
第九章 语言
一、识记
1、语言:语言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现象,是由根本词和语法规章构成的简单的符号系统。
2、词汇理解:又称为词汇识别或词汇通达,指人通过听觉或视觉,承受输入词形或语音信息,在人脑中诠释词义的过程。
3、句子的理解:指在对词的理解根底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词义分析,从而获得句子意义的过程。
4、言语知觉:言语知觉上言语系统中最根本的根底,是人获得语言以及理解语义的必经之路。言语知觉包括对听觉、语音、音位知觉。
二、领悟
1、语句加工——语句是由词联结成的,以层次方式组织的类型集合,并确定事物意义的符号构造。
2、语言的特征:
①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构造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符号、手势、体姿来沟通思想与感情的符号系统。
②语言句用社会性。
③语言具有生成性。
3、语言的构造分析:
语言是由语法构造组织起来的符号系统,语言表达的根本形式上句子,句子从简洁到繁层次上:音素、词素、词。
4、人类语言获得
语言心理学争论认为,语言获得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力量。人在学****与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学****语言的关键期。人类语言学****与获得过程具有很高的全都性特征。
5、生成——转换语法
同词类的表达可以相互替换。替换后的句子仍符合语法。乔姆斯基认为,从句子构造的本质而言,人类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共同成分。
6、句法建构的根本原则:
①标准句原则 ②最小依附原则 ③后关闭原则
第十章思维
一、识记
1、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同一事物的属性或特征的抽象的、概括的反映。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间接性。
3、类属学****是指把概念纳入到自己认知构造的相关局部,并使它们之间相互作用与建立联系的过程。
4、总括学****是指在假设干已有的附属概念的根底上再学****一个上位概念。
5、并列结合学****是指概念或的刺激信息不能纳入到自己原有的概念之中,也不能概括原有的假设干特别概念,就只和原有认知构造中的整个内容进展一般联系的过程。
10
6、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的推断动身推出另一个推断的思维形式。二、领悟
1、思维与表象:思维对信息进展分析加工、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对信息进展加工与转换,产生的心理表征,其过程要借助与概念来进展,也要借助于表象来进展。表象是人脑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是感知到思维过渡的重要环节。
2、概念形成:〔P259--260〕
3、概念把握是个体获得客观事物或现象共同、本质特征的过程。
4、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学问前提到特别学问结论的思维活动。归纳推理——是指从特别学问前提到一般学问结论的推断。
5、推理争论:
华生对归纳推理争论,人在完成某些任务时,绝大多数会消灭证明倾向,很少会消灭证伪倾向。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
考核要求:一、识记:
1、问题:由概念描述的命题有三个成分:给定成分、目标成分、障碍成分。
2、问题解决:是指由肯定情境引起,依据肯定目标,应用肯定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解决任务的过程。
3、算法:指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寻全部可能的算子或途经,直到选择出一种有效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4、启发式:是指个体依据自己已有的学问途径,在问题空间内进展粗略搜寻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5、逆向搜寻:手段——目的分析是从问题的初始状态或当前状态动身,逐步接近并到达目标状态,是一种正向前进性搜寻认知操作过程,而逆向搜寻则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头往回搜寻,直至找到初始状态的路经或方法的策略。
二、领悟
1、问题解决及其类型:
类型:①明确限定性问题:a、归纳构造问题,b、转换问题,c、重排列。
②非明确限定性问题:问题初始状态与目标以及可能的认知操作都不清楚,不确定。
2、问题解决策略:指在问题空间中的搜寻过程是一个能够通过有效的算子,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解决问题的策略大致有两大类:算法和启发式。
3、专家学问的获得:依据安德森相关争论,专家学问的猎取主要是一个学问会聚与编码的过程。
第十二章 元认知
一、识记:
1、元认知——指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
2、元认知体验——是个体在认知活动中对有关状况有所觉察和了解进而产生的认知情感体验。
3、元认知技能——是个体将自己正在进展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对其进展乐观而自觉的监视、掌握和调整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
4、元认知的进展:个体元认知力量是在实践中渐渐进展的,遵循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到自觉再到自动化,从单维到多维,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
二、领悟:1、元认知的涵义;2、元认知的实质: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调整。3、元认知成分:①元认知学问,②元认知体验,③元认知技能。4、元认知学问:是指个体对于影响认知活动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各种因素的生疏。
题型举例
〔一〕、单项选择:
10

认知心理学大纲讲义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夜紫儿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2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