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秘书学教程-中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pdf


文档分类:研究生考试 | 页数:约32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2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25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绪论
当人们满怀***迎接世纪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当代
秘书学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历了近个春秋。年来,秘书学应
运而生,长足发展;但它毕竟是一门新兴学科,有些问题已有共
识;有些问题认识尚待统一。这里,我们谨就下列几个问题作些
介绍并略谈几点看法,以为本书立论的基础,并作为奉献给读者
的一篇导读文字。
一、当代秘书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当代秘书学产生、发展的原因
年代末,由于文革的历史性浩劫,秘书人才与其它方
面的人才一样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一些秘书在文革中受到迫
害离开了秘书岗位,甚至离开了人世;一些秘书在文革后符合干
部“四化”标准,走上了领导岗位。秘书队伍后继乏人的现象极
为严重。
当时,在岗秘书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而且大都没
有受过专门训练,一时之间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些刚刚走
上秘书工作岗位的新同志,虽有干劲,但能力、经验均显不足,
亦难胜任秘书工作。
当时,培养秘书的途径仍然是老秘书带新秘书,“言传身
教”“,口传心授”,缺乏完整的教学理论与教学计划。
当时,行政管理改革的新理论、新观点,改革中出现的
新体制以及实现办公室自动化过程中的新设备,都对秘书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即秘书不仅应当是“通才”,还应当是“专才”,是
秘书工作的专家。秘书队伍的状况落后于改革形势的要求,必须
成批地培养新型秘书人才。
与此同时,在改革中,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新闻出版部门
已经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沉闷空气。他们开始注意应用学科的
研究,注意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基
于建设和扩大新型秘书队伍的需要,为了成批地造就秘书人才,
以适应改革形势的需要,高等学校中设置秘书专业,新闻出版界
出版秘书学书籍、杂志,秘书协会、秘书学研究会也纷纷成立,
有如雨后春笋,可谓势不可挡,它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的当代秘书学产生了,并快速发展着。
(二)当代秘书学产生、发展的条件
秘书工作或秘书性工作在中国已有多年的历史,传统
悠久,人才辈出,制度严密,经验丰富,但是直到世纪年
代初才能形成一门科学,这是因为:
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秘书及
其工作,作为一种自身具有特殊矛盾的具体事物,是一个客观存
在。其工作实践为当代秘书学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几千年秘书工作的实践,特别是我党几十年秘书工
作的经验和传统,为当代秘书学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对秘书工作十分重
视,下发文件,召开会议,既对秘书工作进行了宏观指导,又为
秘书工作制定了操作规程。这些都为当代秘书学的研究提供了理
论上的依据。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的宽松的政治气氛,极大地调
动了广大秘书、秘书学理论研究人员(包括与秘书学相关学科的
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他们共同研究,携手并进,使当代秘书学
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回顾其发展历史,可谓辉煌。
二、当代秘书学的研究对象
秘书学是研究秘书这一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作
为学科研究的对象,秘书为何,就成了研究秘书学的首要问题。
古今中外都有秘书,且含义相近,但迄今仍无一致的定义。现代
社会中,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国情,所以不同国家对秘书的理
解与要求也不尽相同。年代以来,在我国,为了适应改革、
开放新形势的需要,秘书这一事物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
秘书学研究的有关专家、专著对此各有解释,虽多种多样,但近
年来除文字表述略有不同外,基本解释大体相同,即秘书是一种
职务名称,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职业;各种解释大多强调了其工作
中的参谋意识、信息工作、督查作用、文牍手段等内容。到目前
为止,作为学科研究的对象,人们对秘书事物的主体认识不够统
一,即秘书学所要研究的到底是狭义的秘书,还是广义的秘书,
也就是说,是办公厅(室)中的秘书处(科),还是整个办公厅
(室)。主体认识不够统一,对其客体即秘书工作范围的认识自然
也就难以统一。对此,我们的看法是:
( 一)狭义的秘书
狭义的秘书指在领导人身边,直接受命并服务于领导人的工
作人员,其职责以辅助决策为中心,以文牍工作为主。
( 二)广义的“秘书”
广义的秘书包括虽不担任“秘书”职务,但所从事的工作与
秘书相近或相关的人员。我国党政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办公室的
一些办公人员,实际上就属于广义的秘书的范畴。广义的秘书,
一般由四部分人员组成:
秘书,即由组织或人事主管部门正式任命的、具有秘书
职务的专门人员,如秘书局局长、处长、科长、

当代秘书学教程-中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