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神经病学重点+大题+名解.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神经病学重点+大题+名解 】是由【taoapp】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神经病学重点+大题+名解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神经病学》期末复****资料
本资料由DD收集整理,祝大家考试永不挂科!
神经病学重点总结
霍纳Horner综合症:同侧瞳孔缩小,眼球内陷,眼裂变小,及同侧面部出汗减少,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的损害。
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前者全部面部表情肌瘫痪使表情动作丧失,舌偏向患侧,可见四肢瘫痪。后者为病灶对侧下面部的表情肌瘫痪,皱眉,皱额和闭眼动作均无障碍。
感觉的分类:1浅感觉。来自皮肤和粘膜的触觉、温度觉和痛觉。
2深感觉。来自肌腱、肌肉、鼓膜和关节的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3复合感觉。是大脑顶叶感觉皮质对各种深浅感觉进行分析比较和整合而产生,包括实体觉、图形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和重量觉等。感觉障碍的常见类型(定位诊断):
一末梢型。双侧对称性以四肢末端为主的各种感觉障碍,越向远端越明显。
二神经干型。某一周围神经干受损时,其支配区各种感觉呈条块状障碍。
三后根型。后根与后根神经节受损时,感觉障碍范围与神经节段分布一致,伴放射性痛。
四脊髓型。
部位不同临表各异。
1传导束型。受损节段平面以下感觉缺失或减退,后索受损,病变侧受损平面以下深感觉缺失,并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侧索病变,对侧痛、温觉缺失,触觉和深感觉保存。脊髓半切综合征,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2后角型。节段性分布的感觉障碍仅影响痛温觉,保存触觉和深感觉。
3前联合型。两侧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缺失或减退,触觉保存。五脑干型。为交叉性感觉障碍。六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缺失或减退,深感觉和触觉障碍较痛温觉更明显。七内囊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和偏盲。八皮质型。为复合感觉障碍和单肢感觉缺失。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1分布:整肢体为主|肌群为主。2肌张力:增高|降低。3腱反射:增强|减低。4病理反射:有|无。5肌萎缩:无或轻度废用性萎缩|明显。6肌束颤动:无|可有。7神经传导:正常|异常。8失神经电位:无|有。
大脑半球损害的症状和定位:
1额叶。主要为随意运动、语言及精神活动方面的障碍。
2颞叶。一侧颞叶的局部症状较轻,特别在右侧时,有时称为静区。颞叶前部病变累及内侧面嗅觉和味觉中枢时有钩回发作,表现为幻嗅或幻味,做咀嚼动作。当痫性放电扩散时表现为错觉、幻觉、、自动症、旧事如新等。当白质内视辐射受损时,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性盲,左颞叶受损时感觉性失语和健忘性失语。双侧颞叶受损时产生严重的记忆障碍。
3顶叶。优势半球角回的损害可出现古茨曼Gerstmann综合征,表现为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和书写不能等四个症状。
4枕叶。主要产生视觉障碍。
5岛叶。损害时出现情绪改变、记忆丧失、意识障碍、幻觉、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
延髓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syndrome又称小脑下后动脉综合征,常见于小脑下后动脉闭赛或部分阻塞所致。1眩晕、恶心、呕吐、眼球振颤。2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声带瘫痪及咽反射消失。3同侧面部痛温觉障碍。4同侧肢体共济失调。5同侧Horner综合征。6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
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出现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害而表现为双侧中枢性瘫痪,感觉和意识正常,只能以眨眼或眼球垂直运动示意。
中脑腹侧部综合征Webersyndrome大脑脚底损害,影响锥体束及动眼神经,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中枢性偏瘫。
姿势和步态:
1痉挛性偏瘫步态:患侧上肢内收、旋前,肘、腕、指关节呈屈曲状。下肢伸直并外旋,行走时患侧骨盆部提高,足尖拖地,向外作半圆形划圈动作。主要由一侧锥体束损害引起。
2痉挛性截瘫步态:行走时双下肢强直内收,交叉呈剪刀样,见于先天性痉挛性截瘫和脑性瘫痪等病人。
3共济失调步态:行走时两腿分开,重心难掌握,左右摇晃,前仆后跌,不能走直线,上下身动作不协调,犹如酒醉。
4慌张步态:全身肌张力增高,起步和停步困难,走路时步伐细碎,足擦地而行,双上肢前后摆动丧失。由于重心前移,患者行走时不得不追逐中心而小步加速前冲。形似慌张不能自制,主要见于震颤麻痹。
5跨阔步态:周围神经病变时常出现足部下垂而不能背屈,行走时拖拽病足或将该侧下肢抬的很高,落脚时足尖先触地。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脑脊液检查(腰穿)适应证:
1脑膜刺激症疑颅内感染。
2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但颅脑CT正常。
3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原因不明。
《神经病学》期末复****资料
本资料由DD收集整理,祝大家考试永不挂科!
4疑有脑膜白血病患者。
5某些颅内占位性病变,腰穿可能找到肿瘤标志物。
6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椎管内给药、手术前腰麻、造影等。禁忌证:凡疑有颅内压升高必须作眼底检查,如有明显视乳头水肿或有脑疝先兆者.
禁忌。穿刺部位有炎症、化脓性感染、结核或有出血倾向者,病人处于休克、衰竭或濒危状态及颅后窝有占位性病变或伴有脑干症状者禁忌。
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由双侧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前后交通动脉连接而成。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是指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短暂发作的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即尚未发生脑梗死的一过性脑缺血。每次症状和体征数秒至数十分钟,24小时完全恢复,可反复发作。临表:50岁以上,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者。
1,颈内动脉系统TIA。短暂性偏侧或单肢无力,面部、单肢或偏身麻木,同向偏盲、单眼一过性失明等单个症状或多个症状组合。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眩晕、复视、平衡失调和吞咽困难等脑干和小脑症状,眩晕伴恶心呕吐无耳鸣。脑干损害可有交叉性瘫痪,网状结构缺血所致猝倒发作。少数出现一过性意识障碍,清醒后无任何症状。治疗:
1抗凝治疗。用肝素、华发林等。
2,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噻***匹啶。
3扩张血管治疗:倍他司丁、烟酸。4钙离子拮抗剂。5中药活血化瘀治疗。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ofthebasilararterysyndrome:由基底动脉顶端、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后交通动脉闭塞引起,表现为视觉障碍,动眼神经麻痹,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偏侧投掷及异常运动,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或锥体束征等。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与脑出血的鉴别:
1好发年龄:60以上|50-60.
2主要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动脉硬化。
3诱因:血流慢,血压下降|情绪激动,用力。
4发病方式:较缓|急。
5起病时血压:正常或低|明显升高。
6好发部位:脑内各大动脉分支|脑内穿通动脉。
7全脑症状:无或轻|持续较重。8眼底变化: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或视网膜出血。
9瞳孔改变:一般无|有时患侧散大。
10局灶性脑损害:有|有。
11脑膜刺激征:一般无|可有。
12颅CT:低密度灶|颅内高密度灶。
13脑DSA: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大动脉一般通畅。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1一般治疗。维持呼吸功能,调整血压,控制血糖,控制体温,预防并发症,营养支持。
2溶栓治疗。起病3小时内,3-6小时慎重选择病例,6小时后疗效不佳。适用于75岁以下,瘫痪肢肌力3级以下、无明显意识障碍、用药时血压低于180/110mmHg的动脉血栓性脑梗死者。常用Tpa、UK、SK等。3降纤治疗。
4抗凝、抗血小板凝集治疗。
5血液稀释疗法。6扩血管治疗。
7脱水降颅压。
8脑保护治疗。9高压氧舱疗法。
10中医中药治疗。
11外科治疗。
二恢复期治疗。1康复治疗。2药物治疗。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infarction是脑梗死常见类型。只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或脑干的小灶性梗死,主要由高血压所致脑内细小动脉硬化引起,少数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或心源性栓子有关。-15mm之间,不超过20mm,临表与病灶部位有关。
丘脑出血的临表:即内囊内侧型出血。偏身感觉障碍,向外压迫内囊可致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向内破入脑室引起高热、昏迷、瞳孔改变,向下损伤丘脑下部和脑干,出现高热、上消化道出血,最后继发脑干功能衰竭而死亡。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
《神经病学》期末复****资料
本资料由DD收集整理,祝大家考试永不挂科!
1再出血。破裂口修复尚未完好,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再出血,表现为症状、体征又复出现或加重。
2脑积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加重,腰穿发现脑积液压力明显增高。交通性脑积水表现为智力、双下肢活动和大小便控制障碍,腰穿脑积液压力升高不明显。
3脑动脉痉挛。意识障碍加重,颅内压增高。
4上消化道出血。5发热。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诊断:据典型的临表,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热、精神症状、癫痫发作不同程度意识障碍,颅内压力增高及局灶神经功能缺失征、伴或不伴脑膜刺激征,CSF细胞数轻到中度增多,蛋白质轻到中度增高,糖、***正常,口唇周围有疱疹即可做出诊断。头颅CT或MRI显示颞叶低密度灶,无强化。病原学发现HSV-1病毒颗粒或包涵体可明确诊断,必要时作活检。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paralysisagitans临表:
1震颤。常开始于一侧上肢或下肢,可累及头、下颌和躯体双侧。休息时明显,运动时减轻,称静止性震颤。受表现为搓丸样运动。当静止性震颤加剧或与原发性震颤并存时,可出现姿势性震颤。
2强直。开始于一侧,上肢先于下肢,肌张力增高,出现头前倾、躯干和下肢屈曲,与震颤合并者常出现齿轮样强直或铅管样强直。
3运动障碍。由于肌肉强直,病人常感肢体僵硬无力,动作缓慢,日常活动难以完成,严重者运动困难。面具脸,慌张步态,流涎或吞咽困难等。
4其他表现。眼睑或眼球运动缓慢,情绪障碍,静坐不能;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下肢浮肿,尿频尿急和认知功能障碍等。
5通常,老年以步态障碍和运动不能为主,年轻者以震颤为主,儿童和青春期多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和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病治疗:
1神经保护治疗。通过保护黑质中尚存活神经元,达到减慢疾病进展的目的。
2非多巴***能药物治疗。如抗胆碱能药物,对静止性震颤和肌肉强直有效。还有金刚烷***和其他药物。
3多巴***能药物治疗。目的是提高黑质-纹状体内已降低的DA水平,减轻或逆转已出现的功能障碍。*左旋多巴及其复方制剂,补充黑质-纹状体内DA不足。较长时间或较大剂量应用多巴***制剂常出现症状波动和运动障碍,又称异动症等副作用。*多巴***能受体激动剂,减少多巴***D1或/和D2受体,可减少L-dopa的用量,对DA神经元有保护作用,常与L-dopa合用。*儿茶酚******转移酶抑制剂COMT能阻止DA的降解,延长L-dopa的半衰期和生物利用度,减少运动波动的发生。四外科治疗。适合那些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铜在角膜后弹力层的内皮细胞浆中沉积形成褐绿或棕绿色的Kayser-Fleischer环。
偏头痛(migraineormigraineheadache)是一种良性的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或(和)神经功能障碍。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和倦怠是常见的伴发症状。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ophthalmoplegicmigraine为反复发作的单侧眼部的偏头痛性疼痛,同时出现第三脑神经麻痹症状,常有上眼睑下垂、瞳孔散大,每次发作眼肌麻痹持续数小时至数月不等,至少发作2次以上。
痛性眼肌麻痹painfulophthalmopegia又称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伴有头痛和眼肌麻痹的特发性眼眶和海绵窦炎性疾病,病因不明了。主要表现为:单侧眼球后及眶周胀、刺和撕裂样疼痛伴恶心呕吐,头痛数天后出现第三四六脑神经麻痹,持续数天至数周,CT或MRI正常或炎性病灶仅局限于海绵窦,激素治疗有效。
癫痫是一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大脑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根据大脑受累的部位和异常放电扩散的范围,痫性发作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意识、行为、自主神经障碍,或兼而有之。癫jian发作seizure是指癫jian病人每次或每种具体的临表,一个病人可以只有一种类型的发作,如反复发作则称癫痫症epilepay。
抗癫痫药物:
1失神发作首选-ESM(乙琥***)或VPA(丙戊酸盐)。
2GTCS首选-VPA或PB(苯巴比妥)。
3单纯部分性发作首选-CBZ(卡马西平)或PHT(苯妥英钠)。
4复杂部分性发作首选-CBZ或PMD(扑痫***)。
癫痫持续状态epilepticstatus的治疗:癫jian持续状态包括两种情况,一指癫jian连续多次发作,在发作间隙期意识未能恢复者,二指一次癫jian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临床常见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状态,应及时处理。
1一般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控制呼吸道感染,维持水电、酸碱平衡。
2控制发作。迅速控制发作是治疗的关键。首选安定,异戊巴比妥钠副醛,利多卡因等。
3维持治疗。发作控制后,-,每8小时一次,巩固和维持治疗。同时鼻饲卡马西平或苯妥因钠,稳定后停止肌注。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facialpalay是指原因不明,由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发病的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Bellpalsy
《神经病学》期末复****资料
本资料由DD收集整理,祝大家考试永不挂科!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syndrome,GBS是一种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临表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腱反射消失,脑神经损害、呼吸肌麻痹,脑脊液可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治疗:主要危险为呼吸肌麻痹,应尽早发现呼吸肌麻痹,及时有效的治疗。阻止病情恶化,以病因治疗、强化护理、支持疗法、对症处理及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护呼吸道通畅,注意水电平衡,预防感染。
2呼吸肌麻痹治疗。
3血浆置换。
4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
5激素治疗。
6其他治疗。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发生脊髓病变平面以下同侧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和深感觉丧失,对侧痛温觉障碍,称为脊髓半切综合征。
莱尔米特(Lhermitte)征脊髓高颈段后索损害的病人,在屈曲其颈部时,会诉说有一种触电样刺痛感沿脊柱向下放射,称为莱尔米特(Lhermitte)征。
比弗(Beever)征病变发生在胸10,下半部腹直肌肌力正常;令患者仰卧,检查者以手按压患者前额,患者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向上移动,称为比弗(Beever)征。
急性脊髓炎的临表:好发于青壮年,起病急。病变节段有束带感。典型表现:1运动障碍。起病急且病变严重,可出现脊髓休克。脊髓完全损害时,有总体反射。2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均消失。有些病人有束带感。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出现无张力膀胱,充盈过度时有充盈性尿失禁,病变节段以下皮肤营养障碍,病变节段以上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运动神经元病motorneurondisease,MND是一组病因不明,选择性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进行性变性疾病。临表为锥体束征、肌无力和肌萎缩、延髓麻痹,但无感觉障碍。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常从一侧上肢开始,首发症状常为手指精细动作障碍,握力减退,下肢症状出现较晚,表现为无力、动作不协调、行走困难,但肌萎缩不明显。双上肢肌萎缩,手部肌肉萎缩呈鹰爪手,腱反射活跃,霍夫曼征阳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肌无力症状进展缓慢,晚期双侧胸锁乳突肌萎缩无力,转颈抬头困难。
二,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首发症状为一侧或双侧手肌萎缩无力,严重时呈抓形手,逐步向近端发展,出现相应肌群萎缩及无力。肌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霍夫曼征、锥体束征阴性,感觉正常。
三,进行性延髓麻痹。疾病一开始及全程均以延髓麻痹为主,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声音嘶哑,查体有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
四,原发性侧索硬化。以双下肢无力为首发症状,查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及霍夫曼征阳性。进一步发展出现双下肢无力,病理征阳性等。晚期有假性球麻痹的征象。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gravis,MG是由于自身免疫导致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慢性疾病。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易疲劳,常在活动后加剧,休息后减轻。
重症肌无力危象:
1肌无力危象myastheniccrisis为疾病本身发展所致,静脉注射腾喜龙2--1mg可见暂时好转。
2胆碱能危象cholinergiccrisis因使用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阻滞所致。副作用有瞳孔缩小、出汗、唾液增多等。腾喜龙或新斯的明实验无改变或加重。
3反抝性危象brittlecrisis在服用抗胆碱酯酶期间,诸因素使病人突然对药物失去反应,腾喜龙或新斯的明实验无改变。
重症肌无力抢救:
1肌无力危象。多由抗胆碱酯酶剂量不足或病情进行性恶化所致。用腾喜龙或新斯的明实验证实后,立即给与足量抗胆碱酯酶药,同时给予大剂量皮质内固醇激素,有条件者考虑作血浆置换。
2胆碱能危象。由于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诱发突触后膜持续去极化而导致呼吸肌麻痹,新斯的明试验可加重病情。应立即停用抗胆碱酯酶药,输液促进看胆碱酯酶药排泄,静注阿托品2mg/h,至出现轻度中毒症状。待药物排泄后再考虑调整抗胆碱酯酶药剂量,或改用皮质内固醇激素等其他方法。
3反抝性危象。对抗胆碱酯酶药不敏感,新斯的明试验无反应。应及时气管切开,停用抗胆碱酯酶药,同时积极对症处理。根据新斯的明试验决定何时用抗胆碱酯酶药。
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Faton综合征: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患者伴发恶性肿瘤。主要影响四肢肌肉,下肢更明显,眼肌受累少见。病肌无力时短暂收缩时症状减轻,但继续收缩后又加重。新斯的明试验可阳性。
《神经病学》期末复****资料
本资料由DD收集整理,祝大家考试永不挂科!
感觉通路由三级神经元及两个突触组成: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背根神经节或三叉神经节;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第二级神经元交叉。
传导痛觉温度觉和一般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其中枢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上行,终于丘脑腹后外核。传导面部痛觉温度觉纤维的第二级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核,其中枢纤维交叉到对侧。传导关节位置觉、压觉、精细触觉纤维在脊髓后柱中上行至薄束、楔束核(第二级神经元),其中枢纤维交叉至对侧成内侧丘系,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共同点:均为三级神经元,一次交叉(部位不同);均通过内囊后肢。
区别:(1)感受器不同:浅感觉--皮肤、粘膜;深感觉--肌肉、关节、肌腱。
(2)第2级神经元位置不同:浅感觉--脊髓后角;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延髓下部)。
(3)交叉部位不同:浅感觉--脊髓前连合交叉;深感觉--延髓丘系交叉。
有先兆性偏头痛(典型偏头痛ClassicMigraine):好发于青年女性,发作前有以视觉症状为主的先兆。
:主要是视觉先兆,如闪光、偏盲、视野缺损和黑朦,还可有半身麻木等,可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
:疼痛常从眼眶或额颞部开始,逐渐加剧波及一侧头部。常为单侧和搏动性。也可有双侧或枕部痛、上下楼或摇头可使症状加重、50%的病人每周少于1次发作,每次持续2h以上、1天以内。
:恶心、呕吐、羞明、惧声、激惹、嗅觉异常和倦怠是常见的伴随症状。部分伴有短暂神经功能缺失,如偏瘫、偏身感觉丧失、语言或视觉功能障碍等,伴随或持续至疼痛缓解。
帕金森病:多见中老年,平均55岁,男稍多于女,缓慢起行,逐渐进展。
主要症状(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震颤频率为4~6Hz;休息时明显,运动时减轻或消失,故称静止性震颤;);肌强直(铅管样强直:被动地做伸屈肢体时遇到的阻力;齿轮样强直:肌强直合并震颤所致);运动迟缓(患者有不同程度主动运动减少和随意运动迟缓);姿势障碍(姿势反射障碍:容易向前或向后倾斜而跌到,躯干屈曲,弯腰曲背,膝、肘和掌指关节屈曲;)。
次要症状(非运动症状):精神症状(情绪障碍,焦虑或抑郁);语言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减退,执行能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心血管反射异常,直立性低血压)。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
辅助检查:脑脊液(CSF):CSF常规检查正常;尿:血、尿常规检查正常;影像学:颅脑CT检查正常。
鉴别髓内、髓外硬脊膜内、髓外硬脊膜外病变
⑴髓内病变:根性神经痛少见;症状常为双侧性;常为分离性感觉障碍,有鞍区回避;节段性肌肉瘫痪与萎缩明显;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早且严重.
⑵髓外硬脊膜内病变:神经根刺激或压迫症状出现早,脊髓损害自一侧开始,逐渐发展为横贯性损害;感觉障碍自足开始呈上行性发展;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晚.
⑶髓外硬脊膜外病变:多见局部脊膜刺激症状;因硬脊膜的阻挡,脊髓受压症状出现较晚,多在椎管已有明显或完全梗阻后才发生,感觉障碍亦呈上行性发展,受压节段肌萎缩不明显,
脊髓半切损害
后角:节段性,分离性浅感觉障碍。
后根:节段性感觉障碍,根痛。
灰质前联合:两侧对称性节段性浅感觉障碍。
后索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同侧分离性深感觉障碍,感觉共济失调(脊髓痨)
锥体束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脊髓丘脑束损害:病变平面以下对侧浅感觉障碍;
脊髓横贯性损害:产生病变平面以下双侧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各种感觉障碍,大小便障碍,脊髓反射消失.
①高颈段(颈l~4)四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全部感觉丧失,大、小便障碍,四肢及躯干无汗.
②颈膨大(颈5~胸2)上肢为下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丧失,括约肌功能障碍;霍纳(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③胸段(胸3~12)两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丧失,出汗异常,大、小便障碍;腹壁反射的消失有助于定位;
④腰膨大(腰,至骶:)腰1~2病变:屈髋障碍、踝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感觉障碍等症状;腰3~骶2病变:下肢下运动神经元瘫痪,腹壁反射正常;
《神经病学》期末复****资料
本资料由DD收集整理,祝大家考试永不挂科!
⑤圆锥(骶3~5和尾节)鞍状感觉障碍,分离性感觉障碍,无根痛;大、小便失禁或潴留;肛门反射消失;下肢肌力正常;
⑥马尾(腰2至尾髓诸节神经根)马尾与圆锥病变的临床表现相似;单侧或不对称;根性疼痛多见;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膝、踝反射消失;大、小便障碍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癫痫发作2个主要特征:⑴临床表现:①共性: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刻板性;②个性:不同类型癫痫所具有的特征;⑵脑电图:痫性放电。
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一起病即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早期出现意识丧失,跌倒。①强直期:表现为全身骨骼肌强直性收缩,②阵挛期:从强直转为阵挛,③发作后期:醒后部分病人有意识模糊,
失神发作:病人活动突然停止,发呆,呼之不应,手中物体落地,部分可机械重复原有的简单动作,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每天可发作数十、上百次,醒后不能回忆,
复杂部分性发作:①自动症:反复咂嘴、噘嘴、咀嚼、舔舌、磨牙或吞咽;反复搓手、抚面、不断穿衣、***、解衣扣摸索衣裳等看起来有目的实际上没有目的的行为;发作后意识模糊;不能回忆发作中的情形。②仅有意识障碍;③先有单纯部分性发作,继之意识障碍,④先有单纯部分性发作,后出现自动症。
单纯部分性发作:发作后能复述发作的生动细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①病史是诊断癫痫的主要依据,;②脑电图是诊断癫痫的重要佐证,③排除其它疾病,:不同类型癫痫需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发作类型诊断错误,可导致药物治疗失败,:继发性癫痫应进一步寻找病因,病因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全身性疾病:低血糖、低钙、脑部疾病:头部CT、MRI、脑血管造影。
治疗去除病因;:完全控制惊厥,没有或只有轻微的副作用,保持正常生活方式。
单次发作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多数患者不需特殊处理.
持续状态治疗:癫痫状态是急诊,,体内环境稳定性破坏,将引发中枢神经系统许多不可逆损害。保持生命体征稳定,终止发作是治疗的关键,减少发作对脑部神经元的损害,用药原则:大剂量、静脉、推注。终止发作后用药维持;去除病因和诱因,处理并发症.
发作间歇期治疗
①用药时机选择:一般主张发作2次以上,开始用药。下列情况时,首次发作后就可用药,;;.
②用药选择:根据发作类型和不良反应选用药物,选择有稳定来源的药物,
③剂量选择: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达到能控制发作,,不出现不良反应,可监测血药浓度,
④单一用药:是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单独用药易于明确该药物是否有效,每个剂量均有达到显效的时间,最大耐受量无效时,才改用他药治疗,用药前后须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⑤逐渐换药一种药物无效,逐渐更换他药,换药期间应有5~7天的过渡期,个体不同,药物的剂量不同,耐心寻找有效的药物和有效的剂量。
⑥联合用药部分患者单药治疗无效,多数联合用药不能明显提高疗效,,可进行合理的联合用药,,,,。联合用药应注意:,,,,
⑦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可诱发癫痫持续状态,自行停药,癫痫复发,~5年,失神发作完全控制6月以后,才可考虑逐渐停药,大多数正规治疗后可终身不再发病,不需终身服药.
⑧缓慢停药:临床3年不发,脑电图正常(脑电图异常不妨碍药),停药后复发可能性较小,停药必须缓慢减量,病程越长,剂量越大,用药越多,停药越需缓慢,一般停药过程不应短于1年~1年半,小发作不应短于半年.
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癫痫可考虑,根据病情酌情选用,半球切除术、软脑膜下横断术、病灶切除术、胼胝体切开术等.
脑血管疾病CVD:是指在脑血管壁病变或血流障碍的基础上发生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障碍。
分类:急性脑血管病:TIA;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或中风)(出血性:脑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缺血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慢性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症;血管性痴呆。
TIA:好发中老年人5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突然起病,呈反复发作性,每次发作的症状相对较恒定。
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多于2分钟内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24小时),恢复快,不留后遗症状。常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病史。
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表现:
常见症状:对侧单肢无力或轻偏瘫,可伴有对侧面部轻瘫,‚系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前动脉皮层支的分水岭区缺血的表现。特征性症状:
《神经病学》期末复****资料
本资料由DD收集整理,祝大家考试永不挂科!
眼动脉交叉瘫(病变侧单眼一过性黑蒙或失明、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Horner征交叉瘫(病变侧Horner征、对侧偏瘫)。ƒ主测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症。可能出现的症状:对侧单肢或半身感觉异常,如偏身麻木或感觉减退,为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的表现。‚对侧同向性偏盲,较少见。为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层支或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皮层支分水岭区缺血而使顶、枕、预交界区受累所致。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表现:
常见症状:眩晕,平衡失调,大多数不伴有耳鸣,为脑干前庭系缺血表现;‚少数可伴耳鸣,系内听动脉缺血致内耳受累。
特征性症状:
跌倒发作:表现患者转头或仰头时,下肢突然失去张力而跌倒,无意识丧失,常可很快自行站起;系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发作时出现短时间记忆丧失,病人对此有自知力,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作时对时间、地点定向障碍,但谈话、书写和计算能力保持;是大脑后动脉颞支缺血累及边缘系统的颞叶海马、海马旁回和穹隆所致。
ƒ双眼视力障碍发作:因双侧大脑后动脉距状支缺血而致枕叶

神经病学重点+大题+名解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aoapp
  • 文件大小248 KB
  • 时间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