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整体探究.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整体探究 】是由【彩霞】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整体探究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整体探究
凌感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是巴洛克时期杰出的德国音乐家,他的作品一贯以出众的复调手法著称,为复调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Concerto)可以说是他管弦乐作品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是最能体现他精湛的对位技巧的标志性作品,笔者希望以《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和《D大调第五勃兰登堡协奏曲》为例来探究《勃兰登堡协奏曲》的整体创作特点,并以此来解析巴赫音乐创作中的思想情怀。
关键词:巴赫;协奏曲;总体特征;音乐分析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当时巴赫所生活的德国正处于封建贵族割据的分裂状态,像巴赫这样的民间艺术家们为了生存,大多进入宫廷或是教会为贵族和宗教服务。本文所要研究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约1718—1720),创作于“克滕时代”。在此期间他任克滕宫廷乐长,获得了克滕王子利奥波德的全力支持,宫廷内浓郁的艺术氛围以及主人对音乐的热爱都是这一时期巴赫创作的有利条件,《法国组曲》、“键盘乐的旧约圣经”——《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一卷(1722)以及六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等作品都是诞生在这一时期的。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音乐体裁和创作特点
最早作为声乐作品体裁的协奏曲(concerto)在巴洛克时期形成了几件独奏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大协奏曲,巴赫的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称得上是巴洛克协奏曲的典范之作。巴赫在创作中充分借鉴了意大利协奏曲的回归曲式和主调风格特征。他将意大利音乐中简洁、灵活的利都奈洛创作原则与德国的复调音乐传统相结合,由此确立了协奏曲创作中的“巴赫风格”[1]。“巴赫风格”围绕一个乐思而加以修饰,开展的旋律各自都有独特的情绪,个性鲜明,展现浓厚的民间特色。巴赫动员了当时所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六首协奏曲的乐器组合与协奏方式各具特色,其乐器编配之丰富甚至超出了当时的演奏条件,导致这六份珍贵的乐谱一度被尘封。通过作曲背景不难看出这六首协奏曲之间并没有连贯性,它们的配器和风格内涵更是验证了这一点。其中,《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一、三、六首中没有刻意突显某个独奏乐器组,这就与室内交响乐的风格十分接近了,它们的协奏关系主要在乐队的分分合合之中展现出来。在《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二、四、五首中,巴赫体现了他独树一帜的一面,他脱离了传统协奏曲将同类的独奏乐器组合为乐曲中心的作曲方法,而使用了互不相同的独奏乐器。由此巴赫改变了以往协奏曲乐器编制的局限性,使协奏曲所表达的音乐主题和音乐形象更为鲜明和饱满。曲体結构上也打破了传统意大利协奏曲的三个乐章的局限,发展后的协奏曲在结构中包涵了更多的变化和对比,并极大地拓展了协奏曲演奏中乐器音响组合的种种表现手法。因此,这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风格各异、表现手法多样,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都是对单一体裁作品的多样化呈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一生音乐创作中的经典之作,这组乐曲甚至被瓦格纳称为“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虽然仅有六首作品,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是巴赫其他作品所无法替代的。作为巴赫所有合奏协奏曲作品中的登峰造极之作,《勃兰登堡协奏曲》的每首作品都有一个独立的调性,乐器编制上也是风格迥异,拥有极富独创性的对比、无可超越的华丽的复调手法和活跃而宏伟的旋律。从一定意义上说,《勃兰登堡协奏曲》把已经逐渐落后于当时作曲风潮的大协奏曲体裁推上了最后的高峰。巴赫根据每种独奏乐器的音色特点来进行协奏组合,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使音乐和主题形象的结合达到高度的统一。巧妙的乐思、丰富的情感内涵、极具特色的协奏组合充分表现出巴赫对复调手法极为精妙的运用,《勃兰登堡协奏曲》是他创作技法的巅峰代表之一,这六部协奏曲作品不论是在同时期的音乐创作中还是在音乐创作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三、《勃兰登堡协奏曲》的总体特征分析
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分别用不同的调性来进行创作,并且它们的乐器配置及协奏手法也各具特色。虽说这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在内容、形式、风格上都各有特点,但综合分析就不难发现它们在整体上还是有某些相通之处的。
(一)单一的艺术形象
这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待客和社交场合的绝佳音乐。它们的第一乐章都是以轻松明快的旋律氛围开始的,第二乐章都是抒情的慢板乐章,在第三乐章中,第一、三、六首都采用了热烈欢快的民间舞曲体裁,第二、四、五首以赋格体结束。巴赫在创作上坚持每次只做一件事的古老原则,仅在整个乐章中创作一个单一的艺术形象来表达鲜明的个性特征。虽然笔者认为每一首作品不同的欣赏者会根据理解的不同而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和诠释,但是从这些音乐旋律中还是可以对巴赫作品中音乐形象的鲜明特征及典型性格特点有一个初步的直观感受。
(二)华彩的充分运用
炫技性是协奏曲最重要的体裁特性之一,华彩段(Cadenza)是器乐协奏曲中最能体现炫技性的部分,它源于歌剧咏叹调结束前终止式的华彩花唱,大多数的演奏家为了炫耀自己高超的演奏技巧都会在现场的演奏中加入大段即兴的华彩部分。巴赫作为作曲家和演奏家,华彩段落的使用自然成为他音乐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特色,甚至在非华彩段中也不缺少炫技的因素。大量琶音、音阶、双音以及和弦的快速跑动;旋律的加花、变奏、模进的装饰演奏等都在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成为点睛之笔。巴赫用自己的音乐作品和钢琴炫技使得华彩部分的创作和演奏在当时的欧洲音乐界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
(三)独特的创作技法
根据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风格特点,巴赫在和声的纵向分部以及横向连接、声部的组合、音乐的结构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他高度的复调思维与新颖生动的主调手法。在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他运用了大量具有色彩性的和声,如《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的主题部分用IV7-VII7-I的和弦进行演奏,丰富乐曲主题色彩性的同时也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在节奏上,巴赫将同一和声采用一定的节奏加以重复的方式构成音型化织体,根据不同的节奏型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在乐器编排方面,巴赫用纯对位的处理方法,让独奏乐器依次进入,并保持低音部的伴奏。[2]通过此种方法将伴奏的配角性角色上升到音乐形象的塑造者这种主要角色,充分展示了伴奏织体与主旋律结合中的独立性,从而使得音乐获得更加丰富的音响效果。巴赫在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创作中将各种织体相互渗透结合,使得织体的组织形态更加丰满,从而构建出简洁、灵活的六首优秀协奏曲作品。四、两首协奏曲的音乐分析
《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和《D大调第五勃兰登堡协奏曲》在体裁上皆为大协奏曲,且都以赋格体结束,展现忙碌而活泼的气氛,体现了社交音乐的特点,其中散发一种真挚的情感和强大的感染力,整组乐曲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结束[3]。
(一)第二号《F大调勃兰登堡协奏曲》
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F大调。无速度标记,应当为快板,2/2拍。
如果将《勃兰登堡协奏曲》比喻为城堡的话,利都奈洛段则是垒砌城堡的基石。作为巴罗克协奏曲快板乐章的结构基础,具有呈示意义的利都奈洛段总是出现在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开头,以乐队齐奏进入。作为协奏曲的主调音乐特征体现,不断变化重复的利都奈洛在第一乐章中贯穿始终,它明晰了调式调性且奠定了整个乐章的情感基调。巴赫的利都奈洛段在意大利的音乐风格基础上加入了鲜明的个性,具有突出的纯器乐特性,由一组组短小的动机连缀构成。
此乐章中,巴赫利用两个动机组成了利都奈洛旋律(参见谱例1)。动机a作为旋律的核心,充分展现了主题的个性,从属于a动机的b动机带有复调创作中对题的性质,对动机a有所展开[4]。作为构建整个乐章的动力基础要素,两个动机以组合连接促使旋律不断向前发展。巴赫风格的利都奈洛融合了类似于复调的写作方式,因而他创作的协奏曲的旋律也就具有了气息悠长的特点。
第二乐章d小调。行板,3/4拍。旋律自d小调进入之后转入a小调、F大调、g小调,最后又回到了d小调,大调部分十分短暂,充分利用了小调的旋律音色,体现出本乐章的恬淡柔和。在低音声部(大提琴、古钢琴)的持续衬托下,双簧管、长笛、小提琴三种乐器以模仿复调的手法演绎出悠长美妙的旋律。
第三乐章F大调。很快的快板,2/4拍。本乐章由F大调进入,小号非常清晰地展示了主题,赋格曲明亮的风格立刻展现出来。双簧管进入后对主题旋律进行了卡农式应答,接着小号对双簧管的模仿就开始了。乐曲继续进行,小提琴与竖笛也完成了一段对话式的旋律。随后旋律接连转入了C大调、d小调、g小调,在全奏之前又重新回到F大调,最后欢快热烈的民间节日氛围越加浓郁,至此,全曲结束。
(二)第五号《D大调勃兰登堡协奏曲》
全曲共三个乐章,其中运用了长笛、高音小提琴、小提琴和古钢琴作为主奏,协奏部分运用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巴赫在这里第一次给予通常作为通奏低音的古钢琴如此突出的位置,同时这也是相较另外五首《勃兰登堡协奏曲》最广为流传的一首。全曲以八小节的乐队全奏开始,主题素材由D大调的主和弦发展而成并逐渐衍生(参见谱例2)。
第一乐章为D大调,快板。纵览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D大调第五勃兰登堡协奏曲》可以说是巴赫将长笛专门作为一个声部的第一次嘗试。长笛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十分清晰地贯穿于密集的弦乐声之中,与主题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组乐器与大组乐器之间互相的竞争对抗是典型的大协奏曲的乐队组合特征,但它既不像作为“集体演奏音乐”的第六首协奏曲那样,也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乐器组协奏曲,这种特殊的协奏曲创作手法几乎是革命性的[3]。
这一乐章中同样出现了利都奈洛段(参见谱例3)。作曲风格一贯严谨的巴赫在利都奈洛段的写作上也有自成一派的结构格式,谱例3中出现的“Vordersatz”为明确调式和风格特性动机旋律,“FortsPinnung”为带有重复动机特征的发展句,“Epilog”为终止利都奈洛段的结束句,总体结构十分类似于三部曲式。此外,作为第一部为键盘乐器创作的独奏协奏曲,《第五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古钢琴建立在主题变奏上的极为大胆的炫技性华彩更是令人惊叹,可以说是超越了各种技巧炫技展示的地位。
第二乐章b小调,柔板,4/4拍。这一乐章相较另外五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显得尤为特殊,风格十分接近巴赫的室内乐作品,并没有出现全奏的部分,完全由长笛、小提琴和羽管键琴进行三重奏。先是长笛和小提琴在羽管键琴的伴奏下以卡农式旋律进行,随后羽管键琴加入旋律,形成三声部的对位。以“深情的柔版”作为这个乐章的标题显得尤为贴切,它安宁而典雅又略带忧伤,充斥着巴赫式的悲悯。
第三乐章D大调,快板,2/4拍。如歌的“ABA”形式的赋格体利用跳跃的音符构成了轻快的主题,它将小提琴、长笛、羽管键琴和弦乐队的旋律进行糅合,巴赫严谨的作曲技法无比清晰地体现于此。在这一乐章中,插部也是一个写得非常精彩的地方,新的主题在独奏乐器与乐队之间和原来的主题一同进行演奏,巴赫再一次展现了他非同寻常的复调天赋。第三部分的主题在小提琴弱起的节拍上引入,只有三小节的动机,以短小的动机发展主题来避免累赘之感,完美地凸显出巴赫的作曲风格特征。
五、结语
这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协奏曲艺术创作的高峰,也是巴洛克协奏曲的典范之作,他总是以华丽而高超的复调手法去塑造一个个严谨又不失自由的音乐形象。巴赫留给世人的这套协奏曲集历经三四年创作完成,***经历十分坎坷,从这套协奏曲集的影响力和作曲技法精湛程度上可以说巴赫将自己全部的创作才能都融入这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因此笔者认为这部协奏曲集就是代表巴赫一生协奏曲创作成就的巅峰之作。
参考文献:
[1]《勃兰登堡协奏曲》中的运用(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2):38-47,82.
[2]《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作曲技法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0(9):137-138.
[3]《勃兰登堡协奏曲》作曲技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4][J].今日科苑,2009(16):157.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师范)1601班
1/view-

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整体探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彩霞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3-03-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