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决策理论学派.pdf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决策理论学派 】是由【小辰GG1】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决策理论学派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决策理论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企业的
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地发展,这种企业不仅经济规模庞大,而且管理十分复
杂。同时,这些大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超越了国界,使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面临着更加动荡不安和难以预料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整
体的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决策理论学派的简介
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运用电
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管理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如何对组织活动进行统一管理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中一个就
是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它继承了巴纳德的社会组织理论,着重研究为了达到既
定目标所应采取的组织活动过程和方法。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曾获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赫伯特·西蒙。
西蒙虽然是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许多思想是从巴纳德中吸取来的,他发展了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并提出了决策理论,建立了决策理论学派,形成了一门有关
决策过程、准则、类型及方法的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组
织》、《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等。
詹姆斯·马奇(,1916-),1953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
位,以后在卡耐基工艺学院任教。1964年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社会科学学院的首任
院长,1970年成为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教授。
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要点
一、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
要职能就是作决策。他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
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二、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西蒙对决策的程序、准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
策的异同及其决策技术等作了分析。西蒙提出决策过程包括4个阶段:
搜集情况阶段;
拟定计划阶段;
选定计划阶段;
评价计划阶段。
这四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阶段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三、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以往的管理学
家往往把人看成是以“绝对的理性”为指导,按最优化准则行动的理性人。西蒙认为
事实上这是做不到的,应该用“管理人”假设代替“理性人”假设,“管理人”不考
虑一切可能的复杂情况,只考虑与问题有关的情况,采用“令人满意”的决策准则,
从而可以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四、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
经常性的活动的决策应程序化以降低决策过程的成本,只有非经常性的活动,才需要
进行非程序化的决策。
决策理论的启示意义
启示一、从管理职能的角度来说,决策理论提出了一条新的管理职能。针对管理
过程理论的管理职能,西蒙提出决策是管理的职能,决策贯穿于组织活动全部过程,
进而提出了“管理的核心是决策”的命题,而传统的管理学派是把决策职能纳入到计
划职能当中的。由于决策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组织,而且适用于其他各种组织的管理,
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因此,“决策是管理的职能”现在已得管理学家普遍的承认。
启示二、首次强调了管理行为执行前分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决策理论之前的
管理理论,管理学家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管理行为的本身的研究中,而忽略管理行为的
分析,西蒙把管理行为分为“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执行过程”,并把对管理的研
究的重点集中在“决策制定过程”的分析中。正如西蒙所指出的那样:但是,所有
这类讨论,却都没有充分注意任何行动开始之前的抉择——关于要干什么事情的决
定,而不是决定的执行……任何实践活动,无不包含着“决策制定过程”和“决策
执行过程”。然而,管理理论既要研究后者也要研究前者这一点,却还没有得到普遍
承认。
决策理论的缺陷
决策理论尽管提出了有许多其他理论所不具备的优点,但仍存在以下缺陷:
一、管理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仅靠决策也无法给管理者有效的指导,实用性
不大。孔茨就这样说:尽管决策制定对管理是重要的,但在建立管理学全面理论上
是一个太狭隘的重点,而如果格它的含义加以扩展的话,则它又是一个太宽广的重点。
因为决策理论既可以应用于鲁滨逊所碰到的问题方面,也可以应用于美国钢铁公司的
问题上。
二、决策学派没有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决策行为区别开来。决策并非只存在管
理行为中,人们的日常活动中也普遍存在决策,如人们日常生活做事都需要决策,组
织中非管理人员的活动也需要决策,但这些决策行为都不是管理行为。决策学派没有
把管理决策和人们的其他行为区别开来,其根本原因是没有认识到管理的本质。
系统管理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提出了协作系统的概念,并指出管理的职能就在于保持
组织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在20世纪30年代,福莱特也明确地提出了管理的整体性思想,她
把企业组织视为一个不断运动着的统一整体,指出管理必须着眼于整体内部的协调。此后,
管理科学学派也把系统分析作为一种基本方法用于解决某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复杂管理问
题的决策。但是,应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一种管理理论并形成为一个学派,则是20世纪60
年代的事情。
产生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企业组织规模日益扩大,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复杂,
从而提出
了一个重要的管理课题,即如何从企业整体的要求出发,处理好企业组织内部各个
单位或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组织整体的有效运转。以往的管理理论都只侧重于
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它们或者侧重于生产技术过程的管理,或者侧重于人际关系,或
者侧重一般的组织结构问题,为了解决组织整体的效率问题,系统理论学派于是产生
了。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系统管理学派盛行。当时,“系统科学”、“系统理论”、
“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系统方法”等术语充斥于管理文献之中。追根溯源,系统
管理理论的发展同一般系统理论有密切的关系。近代比较完整地提出“系统”概念的是
亨德森,后来发展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1948年,诺伯特·威纳创立“控制论”。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又尝试把控制论与信息论结合起来,并于1956年发表题
为《一般系统论:一种科学的框架》的文章。1968年,路德维格·贝塔朗菲出版的《一
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更加全面地阐述了动态开放系统的理论,
被公认为一般系统论的经典著作。一般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不断地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
交换,而维持一种稳定的状态。
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以后,西方有些学者把它应用于工商企业的管理,形成系统管
理学派。
观点主张
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1、组织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是由
五个不同的分系统构成的整体,这五个分系统包括: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技术分系统;
社会心理分系统;组织结构分系统;管理分系统。这五个分系统之间既相互独立,又
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从而构成一个整体。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分为更小的子系统。
2、企业是由人、物资、机器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的目标下组成的一体化系统,它
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受到这些组成要素的影响,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人是主体,
其他要素则是被动的。管理人员需力求保持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平衡、相对稳定、一定
的连续性,以便适应情况的变化,达到预期目标。同时,企业还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
的一个子系统,企业预定目标的实现,不仅取决于内部条件,还取决于企业外部条件,
如资源、市场、社会技术水平、法律制度等,它只有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影响中才能
达到动态平衡。
3、如果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投入—产
出系统,投入的是物资、劳动力和各种信息,产出的是各种产品(或服务)。运用系统
观点使管理人员不至于只重视某些与自己有关的特殊职能而忽视了大目标,也不至于
忽视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与作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系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有关整体和个体组构及其运营的观念体系:
组织是人们建立起来的相互联系着的并共同运营的要素(子系统)所构成的系
统;
任何子系统的变化均会影响其它系统的变化;
系统具有半开特性——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与外界沟通的特性。
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
方面。
1、系统观点
系统管理学派是用系统观点来考察工商企业及其管理的。系统观点认为:整体是
主要的,而其各个部分是次要的;系统中许多部分的结合是它们相互联系的条件;系
统中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部分围绕着实现整个系统的目标而发
挥作用;系统中各个部分的性质和职能由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所决定,其行为则受到
整体的制约;整体是一种力的系统、结构或综合体,是作为一个单元来行事的;一切
都应以整体作为前提条件,然后演变出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通过新陈代谢
而使自己不断地更新:整体保持不变和统一,而其组成部分则不断改变。
从以上观点出发,所谓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
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管理学派认为,工商企业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
而共同工作的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以便达到一定的目标。工商企业是一个人造
的系统,它同周围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作用,并具有内部的和外部的信息反
馈网络,能够不断地自行调节,以适应环境和本身的需要。
2、系统分析
所谓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推理、科学分析的方法,在
确定条件与不确定条件下,找出各种可行的方案。或者说,系统分析就是以系统的整
体最优为目标,对系统的各个主要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是一个有目的、有步
骤的探索性分析过程,以便给决策者提供直接判断和决定最优方案所需要的信息和资
料。
系统分析要求有严格的逻辑性。也就是说,在拟定方案以前,先要确定方案的目
的、实现的场所、人员和方法等,然后搜集资料,拟定对比方案,最后对于建立的各
种分析模型进行分析比较,选出可实施的方案。在进行系统分析时,应首先紧密围绕
建立系统的目标;其次,应从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既要
考虑当前利益,又要考虑长远利益;还要做到抓住关键问题,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
析相结合的方法。
3、系统管理
全面应用系统理论于企业组织管理实践的是开放组织系统理论,该理论特别强调
开放性、整体性和层次性观念。其创始人卡斯特认为,企业是相对开放的系统,边界
是可渗透的,可以有选择地输入和有选择地吸收,不仅要适应环境,还要影响环境。
更重要的是,企业应有意识地去改造环境。该理论后来发展成为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应有四个特点:一是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成就和客观效
果;二是以整个系统为中心,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子系统的最优化;第三,
以责任为中心,分配给每个管理人员一定的任务,而且要能衡量其投入和产出;第四,
以人为中心,每个员工都被安排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并根据其业绩支付报酬。同时,
在系统管理中,有四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创建系统的决策、系统的设计、系统的运转
和控制以及系统运转结果的检查和评价。
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
系统管理学派认为,从系统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
益。首先,这使得企业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
了企业的总目标;也不至于忽略自己这个企业在更大的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的
系统管理就是把信息、能源、材料和人员等没有联系的资源,结合成为一个达到一定
目标的整体系统。按系统观点组织资源的企业,并不会消除企业的各项基本管理职能,
但能把企业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有关部门的关系网络看得更清楚。计划、组织、控制和
信息联系等基本职能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系统及其目标而发挥作用的。
后来,福莱斯特等人创立的系统动态学是系统管理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并且把系
统管理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系统动态学强调政策,而且通过计算,把
政策和其他系统因素结合起来构成实际模型,并分析系统的管理过程,进而说明管理
对于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但其与原来的系统管理学派已有所区别。
科学发展
第一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一般系统论与系统工程理论各自独立发展的阶段。(1)一般系统
论的发展。一般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贝塔朗菲指
出生命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由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的整体。由此他先建立
了一种机体系统论。1948年将这种机体系统论发展成了“一般系统论”的思想。
(2)系统工程理论的发展。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在进行电话网络的设计中使用了一
种方法,把每一项工程的进程划分为规划、研究、发展、发展期间研究和通用工程五
个阶段,40年代,他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系统工程。
1957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古德和麦克霍尔台著了《系统工程学》综合论述了
运筹学方法及其一些具体分支。
1962年,霍尔写了《系统工程方法论》,把系统工程看作一个过程,一种解决问
题的程序。并提出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模型。
第二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在40-50年代系统技术理论的发展,这就是信息论、控制论和
运筹学的形成与发展。
(1)信息论的发展。1948年,由美国数学家、通讯工程师申农(1916-)和韦
弗(1889-1970)建立了信息论。
(2)控制论的发展。信息论发表的同一年,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维纳(1894
-1964)出版了《控制论》一书。
(3)运筹学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军事领导机构组织了许多
学科的科学技术专家研究和解决军事的攻防作战、、使用等问题。
便出现了军事运筹学。
战后,运筹学的科学家们把目标转向各种民事经济工程和企业管理问题,在许多
企业和经济组织中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美国兰德公司倡导了"系统分析方法",运筹学逐渐形成了许多理论分支,如规划
论,对策论(博弈论)、排队论、搜索论。库存论、决策论等等,使得运筹学逐渐发
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系统技。
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从60-80年代,一方面是基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是
向更加广泛的实践领域的发展。
1、在基础理论方面,从动态的角度更深入研究一般系统概念、原理的自组织理
论发展起来了。
自组织理论运用了实验和数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系统的产生、进化、质变、
发展以及自调节、自稳定、自复制和自评价选择等等问题。这就是比利时化学家普
利高津1917-)的“耗散结构理论”,
(1)德国物理论学家哈肯(1927-)的“协同学”,
(2)德国生物化学家艾根(1927-)的“超循环理论”等实验型自组织理论,以
及突变论、混沌论、分形理论等有关非线性复杂系统的数学理论等等。
2、在技术和工程领域方面,系统工程快速地向社会实践领域中深入。在系统工
程的基本方法方面,出现了像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动力学、灰色系统理论和泛系统
理论等一般系统工程方法。
(1)机械系统工程,包括工程系统工程、机械自动化工程、计算机科学、人工
智能工程等等。
(2)有机系统工程,包括生物系统工程、人曰发展科学、生态系统工程、农业
系统工程等等。
(3)社会系统工程,包括经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
企业系统工程等等。
(4)文化系统工程,、人才学、
文化发展学等等。
(5)综合系统工程,包括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系统工程、国家发展工程、未来
学、国际发展战略工程\空间科学系统工程等。
代表人物
一般系统理论

奥地利籍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路德维格·冯·贝达朗菲于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德
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最早提出了“一般系统理论”的概念。
1945年以后,他陆续发表文章和著作,介绍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1950年,
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开放系统理论》的文章,阐述了
一般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1954年,美国成立“一般系统学会”,并出版《一般系统年鉴》。
1968年,贝达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把“系统”作为
科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动态的开放系统的理论。
(NorbertWiener)
维纳少年时是一位天才的神童,他11岁上大学,学数学,但喜爱物理、无线电、
生物和哲学,14岁考进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动物学,后又去学哲学,18岁时获得了
哈佛大学的数理逻辑博士学位。1913年刚刚毕业的维纳又去欧洲向罗素和希尔伯特这
些数学大师们学****数学。
维纳在1919年研究勒贝格积分时,就从统计物理方面前发了控制论思想。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美国研制防空火力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提出了负反馈概
念,应用了功能模拟法,对控制论的诞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43年维纳与别格罗和罗森勃吕特合写了《行为、目的和目的论》的论文,从反
馈角度研究了目的性行为;找出了神经系统和自动机之间的一致性。这是第一篇关于
控制论的论文。
()
信息论的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他为
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信息编码问题,突破老框框,把发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
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定
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
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普利高津1917年生于莫斯科,1945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后留校工作,两年后被聘为教授。他主要研究非平衡态的不可逆过程热力学。
耗散结构理论是物理学中非平衡统计的一个重要新分支,普里高津于20世纪70
年代提出的,由于这一成就,普里高津获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
()
1973年以后,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理论管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
通过非平衡相变与平衡相变以及非平衡相变之间的类比,得出了“协同”(Synergetics)
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指出,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平衡还
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志有多远,而在于只要是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系统,
在一定条件下;它的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就能够产生时间结构,空间
结构或时空结构,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
()
突变论的创始人是法国数学家雷内托姆,他于1972年发表的《结构稳定性和形
态发生学》一书阐述了突变理论,荣获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一菲尔兹奖章。
突变论的出现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被称之为"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300
年以来数学上最大的革命"。
系统管理理论
·约翰逊和弗里蒙特·卡斯特
理查德·约翰逊、弗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于1963年三人共同撰写
了《系统理论与管理》一书,比较全面的阐述了管理的系统理论。
1970年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又合作出版了《组织与管理一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
一书;进一步充实了这一理论。

詹姆斯·格黑尔·米勒(JamesGrierMiller)是实用系统理论的代表人;其生物学系
统观一把系统及其部分划分为有机确定的子系统,被称为“生命系统论”。
·萨洛维奇
梅·萨洛维奇是数学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M·D·萨洛维奇;Y·塔卡哈拉和他们的
同事发展了演绎法。
历史评价
首先,系统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体现了管理哲学的改变。它
使人们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对组织的各个子系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得到了更清楚的了解。同时,它也使人们注意到任何社会组织都具有开放系统
的性质,从而要求管理者不仅要分析组织的内部因素,解决组织内部因素的相互关系
问题,还必须了解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注意解决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问题,
为人们处理和解决各种复杂组织的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十分有用的思路和方法。
其次,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企业领导
人有了系统观点,就更易于在企业各部门的需要和企业整体的需要之间保持适当的平
衡,使得企业的管理人员不至于因为只注意一些专门领域的特殊职能而忽略了企业的
总目标。
但是,也有不少学者指出,现代组织和管理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条件,系统管理理
论企图用系统的一般原理和模式来解决如此复杂的现实问题是难以奏效的。他们认
为,系统方法过于抽象,实用价值不大。结果,使曾经风行一时的“系统热”渐渐地冷
落下去。就连系统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在他们的后期著作
《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和权变方法》中,也把系统管理理论同权变管理理论结合
起来。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系统理论是通过对组织的研究来分析管理行为,
虽然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系统理论对组织的构成因素的分析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
其理论并未能提出具体的管理行为和管理职能,只是笼统的提出一些原理和观点,初
学者在实践中会无所适从。因此,与其他管理理论相比较,它在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
上的研究显得不足,许多人只是把它看作解决管理理论的一种崭新的方法,而不是一
种新的管理理论。
管理学流派
管理科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点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
交叉学科,涉及数学(概率论、统计学、运筹学等),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
学、心理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哲学、法学),技术科学(计算机科学,工业
技术等),新兴科学(系统论、信息科学、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以
及领导学、决策科学、未来学、预测学、创造学、战略学、科学学等。

决策理论学派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辰GG1
  • 文件大小511 KB
  • 时间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