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ppt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3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第三节科学技术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
⒈推动生产力要素变革
第一,科学技术使劳动者素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二,科学技术使机器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第三,科学技术使劳动对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第四,科学技术使经济和生产管理科学化。
⒉促使产业结构升级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以降低物耗、能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但这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一些产业发达起来,而使另一些产业衰败下去,从而导致产业结构不断变化。
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随着人类劳动经验的积累和智力的发展,栽培植物和驯养动物的技术逐步产生,从而形成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这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产业结构。
18世纪下半叶形成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并引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从此,手工劳动时代进入了机械化时代,畜力时代进入蒸汽时代,产生了纺织、煤炭、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资本密集的新兴产业,形成了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的产业结构。
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并使产业结构又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起了电力、化学、汽车、飞机、拖拉机等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
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而且使金融、运输、科研、教育等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随着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其自身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中又形成了第四产业,即信息产业。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促使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⒊导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渐由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集约增长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而这关键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
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最革命的因素,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随着它们向生产力各要素的物化和渗透,必将提高生产力水平。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
16、17世纪以哥白尼的日心说和牛顿的经典力学为代表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下半叶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引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纺织工业、冶金工业、煤炭工业、交通运输业和机器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这次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使以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制度,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逐渐取得了统治地位,使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取代了封建主义的阶级结构。
19世纪下半叶,由于电磁理论的建立,形成了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促使生产力再次飞速发展,并使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生产力得以极大的发展,而且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从而促使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但科学技术既不能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消灭,更不能使资本主义返老还童、永葆青春,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必将引起新的社会革命,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⒉增进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一,将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得劳动生产方式从手工化走向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第二,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
总之,科学技术不仅使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而且使人的认知、交往、审美、自我价值实现等发展需要得到满足,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⒊使人类走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
第三次浪潮。
后工业社会。
知识社会。
上述各种社会发展阶段说,都是从科学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变革提出来的思想学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有不足。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社会形态是指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不仅包括生产力,而且包括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
三、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
⒈有助于科学精神的形成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
第一,求真务实精神。
第二,怀疑批判精神。
第三,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447750
  • 文件大小51 KB
  • 时间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