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建设扶贫车间全力脱贫攻坚.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建设扶贫车间全力脱贫攻坚
董口镇位于菏泽市鄄城县西部,是典型的黄河滩区乡镇,贫困人口数多、贫困发生率高,全镇33个行政村中有19个是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前年以来,我们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扶贫车间”为载体、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核心的“送岗上门、就近就业”扶贫脱贫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农民群众的认可。
一、“扶贫车间”的发展历程
扶贫脱贫工作开展之初****总书记关于此项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嘱托,时常在我耳边萦绕、让我陷入沉思。如何破题,成了必须首先要跨越的第一难关。
(一)“小窝棚”的发现及其引发的思考和实践
前年11月份,陪同菏泽市扶贫办主要负责同志在我镇代堂村调研时,我们发现一家村民的院子里有一处用废旧物料搭建起的“小窝棚”,只有约10平方米。八位老太太围坐其中,每人面前一筐?^发团(即假发产业的初级原材料)。据她们介绍,“撕(即简单整理加工)头发”一天可赚13块钱,拿出5毛给房东,一月能挣三四百。我们当时就受到启发:每天挣的虽不多,但许多贫困群众连这点儿钱也挣不到,能否想个办法,提供一个平台,让更多贫困户参与进来,都能挣到钱。

菏泽市扶贫办就此与鄄城县委、县政府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并达成了共识。后者随即要求各乡镇、街道将闲置的民房、学校、办公场所、厂房等改造为扶贫就业加工点,吸纳贫困群众进驻就业。小窝棚引发构筑的“就业扶贫新模式”自此应运而生。
既然上级党委政府有要求,群众有实践,“小窝棚”又是在我镇发现的,我们何不先行一步呢?当月,我便召集镇班子成员进行研究讨论,决定对代堂村的活动室、申位庄村的粮库、西双庙村的养牛场等6个闲置场所进行改造,把我镇传统的人发加工、藤编加工、教具加工、扫帚加工、渔网加工、马尾加工搬到了扶贫加工点。短短一月时间,效果立显,每个加工点都聚集了60人左右,其中贫困群众占40%以上。
(二)“扶贫车间”的建设、使用与管理
取得初步成效后,我镇迅速行动起来,在各村较为显眼的地方,利用闲置宅基地,新建改建就业车间39个。
“扶贫车间”
建设“扶贫车间”,首先需要解决投入资金问题。除改造的外,全镇共新建扶贫车间33个,总投资463万元。单靠镇财政,这是无法完成的。我镇主要依靠五个方面的力量进行建设:一是县直单位和企业援建;二是省派第一书记倾情相助;三是利用扶贫专项资金进行建设;四是动员社会力量和个人建设;五是镇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建设。

2. 有效利用“扶贫车间”
为确保“扶贫车间”得以充分利用,我们狠抓三个重要环节。一是选准产业项目。把根植于民间的“老、笨、土”产业转移到“扶贫车间”。这些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计件或计量式的,符合当地老百姓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群众易于学****掌握。同时,大力招商引资,把一些“新、奇、美”的项目招过来引进去。二是选好管理人员。一个“扶贫车间”一般有五六十人,再加上把活儿拿回家干的工人,有的车间多达四五百人。这对“扶贫车间”管理人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我们大都使用村里有威信有本领、热情公道、认真负责的人担任管理员,确保让群众满意。为支持鼓励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担当起车间管理职责,我镇提出了“与其外出去打工,不如回家当老板”的口号,积极动员有抱负的务工青年,大胆承租“扶贫车间”,带动身边群众发展。三是培

建设扶贫车间全力脱贫攻坚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