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ppt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石
陆玉麒
福州
1 基本含义
一般认为该理论最早由J. 。
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西方学者提出理论有其固定套路:实证基础上抽象;多区域应用检验。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委内瑞拉。
小港口、零星村落
极化阶段:产生中心边缘关系
单核结构转变化多核结构
核心边缘结构消除,区域经济融为一体
2 原型区域
演化过程与阶段划分
----海港空间结构模式:东非前殖民地国家。
2 原型区域
塔夫模式
塔夫模式的发展阶段:
沿海出现分散的居民点和小港口,居民点之间鲜有联系。
铁路促成较重要居民点的产生,并以条件最好的港口作为起点。
铁路支线发展,相当数量的居民点在铁路支线上出现。
形成支线网络,主要港口、内地中心和中间居民点之间的横向联系发生,内地城镇相继出现。
内部联系显露,铁路迅速增长并逐渐联系起来。
区域经济形成有机整体,各级中心地因铁路系统相联系,最高等级的干线联系着更大、更重要的经济中心。
弗里德曼在阐述了他的理论后,还以美国为例作为实证检验。
右图反映了美国在经历了巨大的扩散效应的影响之后形成的核心边缘结构对比。
(1)近代以来自欧洲的劳动力和资本在美国东北部的集中,使这一地区成为美国重要的核心区。
(2)二战及其以后太平洋沿岸的兴起,成为另一核心区。
3 应用检验
将核心边缘结构的空间结构模式由经济意义扩展至地缘政治意义,这是西方一些激进学者的工作。即将全球所有国家从依附论角度分为核心国家和边缘国家两大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家之间的关系。
3 应用检验
1991年克鲁格曼等对核心边缘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严密的数学推导,从而使该理论具有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其数理研究表明,即使两个区域初始条件完全相同并且不存在外力作用,在满足一定的条件后,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终将引起区域分化,产业继而经济活动的集聚将不可避免;集聚一旦发生,对称即被打破,最先获得优势(即使很微弱)的区域将成为集聚中心,并最终形成核心边缘结构。
克鲁格曼: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奖。与地理学关系最为紧密的经济学家。
4 数理推导
一般认为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可追溯至佩鲁的增长极理论(1950)、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和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1957)。
其中,缪尔达尔提出的是涓滴效应和极化效应、赫希曼提出的是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合称缪尔达尔-赫希曼模型。
施坚雅的核心边缘结构(1940年代)
农业区位论(1826)
近代中华帝国核心-边缘结构
(施坚雅)
5 理论溯源
五圈层结构《尚书•禹贡》(战国)
三圈层结构(中土、九州、八寅)《淮南子•地形训》(西汉)
6 进一步溯源
7 核心边缘结构与地球圈层结构

核心边缘结构理论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分享精品
  • 文件大小4.38 MB
  • 时间201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