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ppt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18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8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8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
1
学****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对居住区有一个较全面的、正确的概念的初步的认识
课程内容
居住与居住区规划,主要包括居住、公建、道路、绿化,外部环境的规划及有关技术经济指标概念;居住、社区的概念;人类居住的环境研究;
2
3
参考书目
《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中国建工出版
《居住区规划图集》宋培抗中国建工出版
《建筑设计资料集》3(第二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年版)
1
2
3
4
3
1、居住区
居住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
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
2、居住区的构成
居住区包括住宅、道路、绿地,以及与居民日常
生活相关的商业、体育、服务、教育、管理等内容。
3、居住区规划
对城市居住区的住宅、公共设施、公共绿地、室
外环境、道路交通和市政公用设施所进行的综合性
具体安排。
居住区概念
4
1、居住区形式的演变
1) 里:周代
2) 闾里:秦汉,面积 1平方里(约17hm2)
3) 里:三国,面积约30hm2,
4) 坊:唐,350步x350步(约27hm2)~ 650步x550步(约80hm2)
5) 街巷:宋,商业街和坊巷
6) 胡同:明清,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地段,间距约70米。
7) 里弄:1840~1949年,街道两侧分弄,弄两侧分里。
8) 邻里单位:20世纪30年代()
9) 扩大街坊:50年代(前苏联)
10) 居住小区:50年代末,由城市道路和自然界限划分
11) 居住区:由多个小区组成
12) 综合居住区:居住和工作相结合(生产型、办公型、商业型等)
居住区历史演变
5
2、建国50年居住区规划的特点
1)50年代: ①规划理论:借鉴国外、结合国情
②规划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③结构形式:初期采用邻里单位,后期推广居住小区
④建设体制:统建制,“成街成片,成组成团”
2)60~70年代:①60年代初:注重环境,提高密度,继承传统
②60年代中:取消规划,出现散、乱、差
③70年代后:多层高密度、点条穿插、利用地形
3)80~90年代:①体制:福利型—商品型,设计粗放型—小康型
②规划:多样化
③结构:重视人的活动规律和空间环境塑造,
强化邻里院落,淡化组团设施
④功能:商业设施由服务型—经营型,
小区服务网点由内向型—外向型
⑤思想:“以人为核心”的环境意识
6
1、雅典宪章——功能主义等级化城市组织结构
(1)、18世纪工业革命引发城市形态变革
a. 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
b. 打破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产生了”城市病”
(2)、根治”城市病”
20世纪20年代,国际建协(CIAM)
雅典宪章------城市逐渐脱离古典主义传统向功能主义形体化迈进
雅典宪章:追求----
(四大功能)


表现:各城市功能被交通线划分为严整的几何性功能区,城市呈纵向树形结构形成等级化组织体系.
雅典宪章与邻里单位
7
2、邻里单位
1929年美国佩里()
1)、以一个小学合理规模控制邻里单位人口规模(约1000户),四周交通道路为界,不被穿越,内部设置公用设施,日照通风良好.
2)、等级化:
(1)百家住宅----→邻里单元
(2)几个邻里单元----→邻里单位
(3)几个邻里单位----→城市次中心(哈罗新城)
居住区道路,绿地,公用设施等,由小至大,等级化梯度形成中心体系.
服务设施居中
住宅, 道路, 绿化, 公建划分明确,不交叉
道路宽度,绿化分配等级化
住宅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密度经过精确计算,达到理性.
例:斯坦因“雷德朋”街坊模式
苏联居住小区模式
8
9
10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8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ovend
  • 文件大小14.60 MB
  • 时间201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