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民间法谚中的民间法.pdf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南开大学,天津300071)摘要:作为生成并通行于乡土社会大众中有关法律的民间用语形态,谚语是一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以比喻、概括的手法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真实感受。法谚作为民间谚语的一种,深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之中,揭示了很多关于法律的道理,体现着丰富而深刻的民间法思想。它不仅是乡民们对某些社会问题达成的规律性和普适性的共识,更是一种对后人进行指导和鞭策的行为法则。,基本囊括了"-5时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和法律现象,体现着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和诉讼心态。关键词:谚语;和谐;乡土社会;民间法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2095—1140(2014)04—0011—08谚语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并在口头中广泛流传的一种固定语句,也叫“俗话”、“俗语”或“老话”。作为一种定型的属语,谚语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总结出来的、以通俗简炼的短语表示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我国的谚语源远流长,非常丰富。在《尚书》、(佐传》等先秦古籍中出现的“古谚”、“俗谚”、“鄙语”、“古语“等即是早期的古代谚语。谚语的口语性很强,成分和结构没有那么固定和严格,同样一个意思可以有几个说法,如“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块砖头难砌墙”、“一个巴掌拍不响,一颗黄豆磨不成浆”。它的突出特点有两个:(1)具有句子形式。有的是单句形式,如“磨刀不误砍柴工”。有的是复句形式,如“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2)表示一种判断或推理,具有教育意义。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谚语的内容包罗万象,可以分为政治谚语、劳动谚语、道德谚语、科学谚语(包括农谚、地理谚、卫生谚、气象谚等)等类。源于民间、流传广泛、为大多数民众耳熟能详的民间法谚作为民间谚语的一种,具有非常浓厚的乡土色彩。大多数法谚具有隐喻性的含义,一般表现为精练的、自足的、带有训导意义的传统表达方式和固定的韵文形式。民间法谚虽是不成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但却内含着许多传统法文化和民众朴素的法理念,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们对待法律的某种态度,我们通过法谚可以解读出人民心目中“法”的式样以及乡民视野中的社会秩序和诉讼境遇。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民间法谚就是一种1:3耳相传的民间规则,其既是民间法的主要载体,又是民间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法谚中的民间法律文化(一)“冻死莫当盗,气死莫告状”——“息诉”的法律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乡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基本上是通过家族规法、乡规民约、伦理道德和契约文书之类的社会****惯和民间规范来调整和维系的。乡民们在发生纠纷的时候并不愿意求助于官府,谚语“一场官司一场火,任你好汉没处躲”、“官打门前过,无灾必有祸”、“一辈子不见官,仿佛活神仙”、“屈死不告状,穷死不借钱”、“好战者阵亡,收稿日期:2014—03—24作者简介:赵宇欣(1990一),女,山西阳泉人,南开大学法学院2013级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间法研究。当代中国农村法治赵宇欣民间法谚中的民间法好讼者狱死”、“民不入官宅,子不人父床”等均反映了他们“息诉”的法律意识和思想

民间法谚中的民间法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211277086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1-2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