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仔到歌仔戏——歌仔戏唱腔音乐源流考.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5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5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51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从歌仔到歌仔戏——歌仔戏唱腔音乐源流考姓名:陈新风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艺术学音乐学指导教师:。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看,歌仔戏唱腔音乐的研究,常常伴随着歌仔戏史学、剧本整理等工作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大陆由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戏改”方针的指引下,歌仔戏的研究、整理工作开展得比较早,且由政府部门直接领导干预,这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尤其是剧本、唱腔音乐的整理记录工作较为细致完善,但由于受出版、录音条件的制约,这些成果主要以油印本的形式散见于闽南各地,至今遗失大半;录音资料因没有得到妥善保护,一些老艺人的珍贵唱腔资料也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歌仔戏音乐研究领域开始取得重大进展,王耀华发表论文《歌仔戏“七字调”的形成与发展》,第一次把歌仔戏唱腔音乐从整理工作阶段提升到研究阶段,此后进一步扩大到对杂碎调、台湾杂念调、哭调等歌仔戏主要唱腔曲牌的研究,‘从而对歌仔戏唱腔音乐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除此之外,厦门的邱曙炎、罗时芳,漳州的陈彬、陈松民等都发表了多篇很有见地的歌仔戏音乐研究论文。台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歌仔戏音乐资料的整理、出版以及研究取得突出成果。台湾传统艺术中心筹备处翻录出版了一批早期的歌仔戏唱片,为歌仔戏唱腔音乐研究提供可靠的音响资料。张炫文的《台湾歌仔戏音乐》,徐丽纱的《台湾歌仔戏唱曲来源的分类研究》、《台湾歌仔戏哭调唱腔的检析》等论著的闷世,使歌仔戏唱腔音乐的研究在梳理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向深入。以往学术界一直认定歌仔戏与歌仔(锦歌)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但来做出全面的、实质性的考证,给歌仔戏唱腔音乐的研究留下历史的缺憾。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方言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综合的手段分析歌仔戏与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以及其它戏曲剧种的关系,对歌仔戏唱腔音乐作较为全面的思辩性考察,试图理清歌仔戏唱腔音乐形成的基本脉略和两岸歌仔戏音乐的不同发展踪迹,并从人文背景角度解释其特殊的演变过程和演变规律。全文包括三大部分,共分七章。各章节内容简介如下:第一部分(第一章):歌仔戏音乐历史简述歌仔戏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先前闽南歌仔(锦歌)随着先辈移民渡海入台,在台湾特殊的移民文化环境中,孕育形成了台湾风味浓厚的“本地歌仔”,进而发展成为适于舞台表演的“七字调”。在其形成过程中,广泛吸收京剧、闽剧、梨园戏等其它剧种的成采,以“七字调”为主要唱腔的歌仔戏终于在台湾粉墨登场。借两岸通商之便利,歌仔戏回传闽南,很快它便拥有了大量的歌仔戏迷及歌仔戏艺人。歌仔戏的历史,饱含辛酸苦涩,它在台湾历经苦难,在闽南濒临禁绝,但其生命不息,血脉长存。在战火频仍的年代,以邵江海为首的一代艺人“改弦换调”,虽是“改良”,实是“发展”,是歌仔戏在闽南落地生根、重获新生的一次转折。此间创造的“杂碎调”再一次渡海远航,在台湾深受欢迎,人们竞相传唱,与当时歌仔戏第一次回传闽南时的情形是何等相象。两次交融,写下了歌仔戏同源的历史。第二部分(第二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分别对七字调、台湾杂念调、杂碎调、哭调及杂调等唱腔音乐的源流进行考察,追踪演变、发展的过程,总结演变规律及音乐特征。第二章:从歌仔到歌仔戏七字调七字调是歌仔戏的“标志性”曲调,对其它唱腔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本文用了较大篇幅阐述七字调。从锦歌七字调到台湾本地歌仔七字调的变化过程,是民歌体曲式结构瓦解丽向戏曲体的结构迈进的第一步。这一步得益于台湾移民社会深厚的歌舞、戏曲土壤,其中采茶、车鼓的影响最大。台湾本地歌仔已经从锦歌的以“坐唱”为主的形式演变成为以对自和表演为主、说中夹唱、边演边唱的形式。在锦歌[四空仔]的基础上,歌仔戏艺入揉合客家山歌、客家采茶戏、闽南车鼓等民间音乐的某些常用音调,形成适合戏曲表演需要的歌仔戏唱腔——七字调。七字调的发展经历两个重要阶段,一是以主曲变腔体的形式形成[七字高腔]、[七字低腔]、1-i字哭调]、[七字反调]、Ii-i字中管]等曲牌:二是受板腔体剧种的影响,走板腔体发展道路。七字调演变发展的规律有三:一,共同的方言基础;二,曲牌内二部独特的变化手法~主曲变腔体:三,七字调七言四句结构的形成过程也是歌仔到歌仔戏的演变过程。七字调各伴奏乐器之间形成节奏、音程、调性、声部等对比关系。第三章:从锦歌杂嘴调到歌仔戏台湾杂念调台湾杂念调是歌仔戏中的一种朗诵体唱腔,具有唱词口语化、语言通俗易懂等特点。其形成直接来源于锦歌杂嘴调。从锦歌杂嘴调到台湾本地歌仔杂念调的变化过程,虽然没有引起调式、旋法等方面的显著变化,但也不是完全照搬,其中主要的变化表现在唱词更加13语化、动作化;感情表达更为大胆、外在;句式结构、段落结构更加自由;改变锦歌杂嘴调第三人称的“代

从歌仔到歌仔戏——歌仔戏唱腔音乐源流考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5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h7422
  • 文件大小4.69 MB
  • 时间20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