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语》鸟兽不可同群新解.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004—1877(2016)03一o033一O3《论语》“鸟兽不可同群"新解蒋波,冯艳秋(湘潭大学历史系,湖南湘潭411105)摘要:孔子曾有“鸟兽不可同群”之语,它并不表明孔子仍积极干政、反对归隐,进而批判隐逸行为。联系这句话的上下文,并结合儒家的隐逸观,可知它是孔子在天下无道背景下做出的“避人”选择,即,不仕无道者,也不做山林隐士,而是归家教授、著述。这种主动不仕的“避人”方式,就是儒家所说的“无道则隐”。“乌兽不可同群”反映了孔子对隐居方式的选择。关键词:孔子;隐士;“鸟兽不可同群”;隐居方式中图分类号::A在《论语》中,《微子》是比较独特的一篇。该文不仅记录孑L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还记载了商周之交几位“仁者”,以及多位狂狷之士。与此同时,该篇重点不在仁、信、孝等儒家核心主旨,更多关注人生的安顿问题。因为这些缘故,有关《微子》中字句的理解,自古以来分歧颇多,也存在些误解,比如“鸟兽不可同群”一句。对“鸟兽不可同群”,汉儒孑L安国注日:“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_lJ(P。宋人邢呙说:“孔子言其不可隐居避世之意也。”等等。据此,有学者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孔子不愿像道家人士那样隐居,实际上反映了他积极人世、干政作为的心态。这一解读以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尤其是“儒道互黜”的角度立论,未必是孑L子的原意,而且也与《微子》篇的主旨相左微子是商末贵族,见商纣王暴虐,进谏无用,于是跟父师讨论离去的问题,“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予,颠陪,若之何其?”最后父师赞同微子的离开。《论语·微子》以微子开篇(“微子去之”),讲的也是“去”的问题,至少不是人世干政。因此,“鸟兽不可同群”并不表明孔子继续寻求出仕机会。另有学者根据孔、邢的意思,进而指出这句话是将隐士比作鸟兽,意在批判隐逸行为,则没有注意到孔子的处世原则及对隐士的态度。孔子或者说儒家的处世态度,在诸子中较为鲜明,他们希望“学而优则仕”,通过“仕”的方式、借助“仕”的途径来实行治国抚民的理想。然而春秋战国割据纷争的时局,决定了目标达成的困难,以及“有道”统治者的难遇。所以孔子在士人的出处选择上并不排斥“隐”,《论语·泰伯》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而且儒家认为,在“无道”状况下入仕反而是一种耻辱行为,“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同时,孔子对隐士的态度十分明确。《论语》记录了大量隐者,如《微子》中的主角大多具有归隐经历,孔子甚至直接称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人为“逸民”。因收稿日期:2016—05—02作者简介:蒋波(1979一),湖南双牌人,湘潭大学历史系讲师,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先秦秦汉史、隐逸文化冯艳秋(1992一),女,河南焦作人,湘潭大学历史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先秦史。此该篇的性质与后世正史中的逸民传、隐逸传类似,专门讨论隐士及归隐问题。不仅如此,孔子对他们评价较高,比如将后来隐遁朝鲜的箕子视作商末“三仁”之一(《微子》),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遽伯玉为“君子”(《卫灵公》),将逃避

《论语》鸟兽不可同群新解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泥巴
  • 文件大小191 KB
  • 时间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