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庐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报告.doc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庐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报告一、庐山风景名胜区概况一、地理区位( 附区位图) 庐山位于长江中游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 北临长江, 东濒鄱阳湖。风景名胜区地理坐标为东经 115 ° 52′~ 116 ° 08′, 北纬 29° 26′~ 29° 41′。二、历史沿革从司马迁“南登庐山”,到陶渊明、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郭沫若等 1500 余位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 4000 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从慧远始建东林寺,开创“净土法门”,到集佛、道、天主、基督、伊斯兰教于一身的宗教圣地的形成; 从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弘扬“理学”, 到教育丰碑的构建;从“借得名山避世哗”的隐居之庐,到上世纪初世界 25 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 1895 年《牯牛岭案件解决协议条款》的签订,标志着以李德立为首的西方文化正式植入,庐山社会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要说明的是,早在 1886 年李德立便在庐山开展其非法的租地活动。此后庐山经历了避暑地阶段和“夏都”阶段, 在西方外力和国民政府强力经营下, 庐山近代旅游业兴起并发展, 促使区域社会经济的转型, 文化与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俗的变迁; 同时, 在北伐战争和日寇占领等外部事件影响下,旅游业受挫,对社会、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一定消极作用。直到 1949 年解放,庐山开始迈入了一个新时期,成为共和国领导人和劳动人民的避暑胜地和疗养大山。三、社会经济庐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古今中外文化交融积淀深厚为主要特征, 以资源保护、观光度假、避暑休闲、科普教育、会议会展为主要功能, 以山岳型为主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庐山新城建设,并实现牯岭部分管理职能部门和部分居民的下迁。继续完善威家、通远、海会、莲花、温泉等城镇建设, 与九江市城镇体系及环鄱阳湖地区城镇体系规划建设相协调( 特别注意与庐山区、星子县、九江县的城镇建设相协调), 基本形成山上、山下居民在经济、社会上的全面均衡发展。庐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农村撤村并点工作和农民安置工作。全面展开风景名胜区及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 创建生态型、和谐型文明新村。四、开发现状庐山现代意义上的旅游开发是从 1982 年国务院审定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区后, 原庐山管理局着手编制《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开始的, 20 多年来,庐山的旅游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一系列殊荣: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 4A 级旅游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世界地质公园、我过目前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的世界文化景观。在旅游开发的具体实践中, 庐山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1、产业定位基本实现。2、经济规模迅速扩大。3、行业管理逐渐加强。4、资源开发步伐加快。5、对外促销广泛展开。但是也存在问题:1、“一山多治”的管理体制。 2 、自然景观资源开发、分布不均衡 3 、保护培育不当,生态环境恶化。二、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一、风景资源调查与评析目的以“科学规划, 统一管理, 严格保护, 永续利用”及“保护为先, 利用优化, 统筹协调、渐进整合”为指导方针,切实把保护好庐山风景名胜区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放在首位,优化利用好其景

庐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报告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2.55 MB
  • 时间2017-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