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是由【森林书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年龄范围
成熟期:0—18岁
学前时期:0—6岁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1、学前阶段是各种心理活动发生的开端。
2、研究个体心理的发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发展过程: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
2、发展过程并非孤立进行,受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影响。
(三)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
1、服从于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2、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具体规律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关系
(一)发展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时期的心理发展。
1、主要研究对象:儿童心理的发展(学前儿童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等)
2、心理的发生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比较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原始人类的心理)
3、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支内容最为充实的分支或组成部分。
(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和基础。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
2、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是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
1、第一个任务是: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2、第二个任务是: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1、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2、学前儿童心理学有助于丰富和充实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二)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社会实践的需要是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根源。
?儿童心理学产生于 19世纪后半期,一般以 1882年德国生理和心理学家蒲莱尔的《儿童的
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2、学前儿童心理学必须为实践服务。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揭示发展规律,为早期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效率。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同时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学的
方法论原理。
一、客观性原则
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
?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
三、教育性原则
?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举止言谈,都必须考虑对学前儿童产生的影响。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一、以研究时间为标准,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
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1、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2、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
3、时间的间隔应该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
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
1、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应慎重确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
要使研究对象达到足够的数量。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2、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利于发现心理
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纵向研究的优点:可以比较系统、详尽地了解同一个或一组儿童的心理变化过程,
揭示发展
的连续性、顺序性和量变、质变的规律。缺点:费时较长,不易同时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
横向研究的优点:取样较方便,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完成研究课题。缺点:难以
了解到某一研究对象心理发展的具体进程和特点。
二、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
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
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
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
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测验法
四、间接观察法
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
第三章
各年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 人生的第一年
?人出生后的第一年,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
一、初生到满月(新生儿期)
(一)适应新生活
(二)依靠无条件反射
(三)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1、最初的条件反射是儿童为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新机制。
2、条件反射即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3、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
1)大脑皮层出于成熟健全而正常的状态。
2)具备基础反射。
3)条件刺激适当的强度和出现的时间。
4)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多次吻合。
4、条件反射出现的时间,决定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5、心理的发生(儿童出生第一个月,心理已经发生)
(四)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二、满月到半岁(婴儿早期)
(一)、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二)定向反射的作用增加
(三)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无意抓握阶段——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
(四)开始认生
1、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
2、认生是儿童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一方面表现为: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也表现为情绪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三、半岁到周岁(婴儿晚期)
(一)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2、坐、爬、站、走的发展(都是 6—12个月这个阶段学****的)
(二)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1、五指分工动作的发展; 2、双手配合;3、摆弄物体;4、重复连锁
动作
(三)语言开始萌芽
(四)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第二节 1—3岁
一、 学会直立行走
?1—2岁孩子独立行走还不自如
1、头重脚轻,走路时难以保持平衡。
2、全身的骨骼肌肉比较嫩弱。
3、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
4、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二、使用工具
?1—3岁儿童学****使用工具有一个发展过程,大致经过四个基本阶段
1、完全不按用具的特点支配动作。
2、不再连续变换新方式,进行同一动作的时间有所延长。
3、主动去重复有效动作。
4、能够按照用具的特点来使用它,并且能够根据使用时的客观条件改变动作方式。
三、语言和表象思维的发展
?人类特有的语言、表象、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

2岁左右形成的。
四、出现独立性
1、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2、独立性的出现是人生头 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
它表明,儿童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有了自我意识。
第三节 3—6岁(学前期——幼儿期)
一、3——4岁
?3—4岁时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
1、生理的发展
2、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
3、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幼儿园已经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过多地猜测他的意愿。
(二)认识依靠行动
(三)情绪作用大
(四)爱模仿
二、4——5岁
?4—5岁儿童心理发展的质变,主要在于认识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明显地开始发展。具体如下:
(一) 活泼好动
(二) 思维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性这种特点在学前中期最为典型。
(三) 开始接受任务
(四) 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三、5——6岁
?5—6岁是新的特点继续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一) 好问、好学
(二) 抽象能力明显萌芽
(三) 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四) 个性初具雏形
第四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一、 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二、两岁前依靠感知认识世界
三、感知觉在幼儿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地位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一、 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一) 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
(二) 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
(三) 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
(四) 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
(五) 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二、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主要阶段
原始的感知阶段——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
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
一、 视觉敏度的发展
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一般所谓视力。
、整个学前期,儿童的视力不断增长。
、儿童的视力障碍:远视;近视;弱视。
、早期矫正有效果,学前期是治疗弱视的最佳期。二、颜色视觉的发展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辨色力。
1、颜色视觉的障碍:色盲;色弱。
2、据研究,最初的颜色视觉在出生后头几个月已出现。
3、幼儿期,儿童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继续发展。
4、幼儿颜色视觉的发展,更主要在于颜色视觉与掌握颜色名称的联系。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发展
一、 儿童听觉的发生
(一) 胎儿的听觉反应
(二) 新生儿听觉的发生
(三) 听觉发生的指标:“大动作反应”、“机体内部变化****惯化”与“去****惯化”
二、儿童听觉和视觉的协调活动
?最早发现感觉协调现象的是魏泰默
?关键在于:一、发生的声音是持续的;二、要使新生儿处于能处于能自由转动头
部的位置。
三、幼儿听觉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掌握语言、接触音乐环境的过程中, 学前儿童的听觉不断发展。
?儿童听觉的个体差异很大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
一、 儿童触觉的发生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有触觉反应,天生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防御反射、抓握反射等等,都可以说是触觉的表现。
二、口腔的触觉
1、对物体的触觉探索最初是通过口腔的活动进行的。后来才是手的触觉探索。
2、通过口腔的触觉探索可以进行学****整个人生第一年,婴儿的口腔触觉都是一种探索手段。
三、手的触觉探索
(一)手的本能性触觉反应
(二)视触的协调
四、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婴儿期也出现听觉和触觉的协调
五、学前儿童痛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极低,痛觉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
六、学前儿童动觉的发展
?动觉的发展使婴幼儿的动作越来越准确。
第六节 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一、 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1、很小的婴儿,已经能够辨别不同的形状。
2、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的辨别有程度上的差异。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1、苏联的研究认为, 6个月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
三、幼儿对物体属性感知标准的掌握
1、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属性的知觉发展到了系统化阶段。
2、幼儿逐渐学会按社会通用的感知标准去反映物体的属性。
第七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发展
一、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主要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位置以及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一) 方位知觉的发展
1、儿童出生后就有方向定位的能力。
2、幼儿更多依靠视觉、动觉及静觉的联合活动进行方向定位。
3、儿童先学会辨别上下方位——前后方位——左右方位。
(二) 距离知觉(深度知觉)的发展
1、距离视觉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
2、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的“视觉悬崖” 。
3、婴儿已经产生距离知觉。
(三) 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1、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3、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联系。
4、生活制度在幼儿对时间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5、日历和钟表是***时间信息的主要来源。
第八节 幼儿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的发展意味着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进入一个较完善的阶段。
一、 观察的目的性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可以分为三级水平:
1、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地克服困难和干扰,坚持细致观察;
2、能根据任务有目的地观察,但遇到困难或不能克服,不愿坚持;
3、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只看一处,或任意乱指。
二、观察的持续性
幼儿初期,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 在教育的影响下, 幼儿逐渐学会持续观察某
一事物。
三、观察的概括性
1、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
2、丁祖荫认为儿童对图画的认识逐渐概括化,

他在幼儿初期还没有很好的发展。
对图画认识的发展可分为 4个阶

认识“个别对象”阶段——认识“空间联系”阶段——认识“因果关系”阶段——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五、观察方法
1、幼儿的观察最初是依赖外部动作进行的,以后逐渐内化为以视觉为主的知觉活动。
2、在知觉依靠外部动作进行,还没有内化之前,幼儿的观察是无秩序的,往往以“尝
试错误”方式进行,缺乏有效的方法。
3、幼儿期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知觉方法:
1)知觉认同。这种知觉动作发生于知觉的客体与幼儿已掌握的知觉标准完全一致时。
2)归入标准。这种知觉动作发生于物体的属性与知觉标准部分吻合时。
3)这种动作发生于知觉的客体具有复杂的属性,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确定其属性时。第五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第一节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1、注意使儿童从环境中接受更多的信息。
2、注意使儿童能够发觉环境的变化,从而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动作,并为应付外来刺激准
备新的动作,把精力集中于新的情况。
二、注意与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1、凡是注意所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人们对该对象的知觉就最完全、最清晰、最突出。
2、注意是研究幼小婴儿感知发展的指标。
三、注意与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注意使感知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系统。
2、注意发展水平低的儿童,其记忆发展水平也低。
四、注意与学前儿童坚持性的发展
?注意能加强行动的力量,行动的坚持性和注意是不可分的。
五、注意与学前儿童的学****br/>?儿童集中注意时,学****效果好,能力提高也快。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
1、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同时也是最初级的注意。
2、原始的定向反射性注意主要是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也就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它
的生理基础是脑的一般觉醒水平。
(二)注意选择性的发生发展
1、选择性注意性质的变化
?注意的选择性最初决定于刺激物的物理特点,以后逐渐转变为主要决定于刺激物对儿童的
意义。
2、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变化
?一方面是选择性注意范围的扩大,注意的事物日益增加;另一方面是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复杂化。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定向性注意和婴儿的选择性注意都属于无意注意。
第三节 新生儿的注意
一、新生儿定向反射的表现
?注意,从它的发生来说,是一种定向反射。
?测量新生儿及幼小婴儿注意的指标:
(1)觉醒状态
?柯纳将觉醒状态分为:规则的睡眠——不规则的睡眠——昏昏欲睡——不活跃的清醒——活跃的清醒。
?觉醒和注意有倒置的 U形关系。
(2****惯化
?如果新刺激多次连续出现,或延续一段时间,婴儿就不再去注意,这种
现象称为****惯化。换句话说****惯化就是熟悉的刺激所发生的注意减退现象。
(3)心率变化
?心跳对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是定向反应的一种最普通的表现。
4)瞳孔扩大
5)吸吮抑制
二、新生儿注意的选择性
1、新生儿已对刺激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反应。
2、黑斯认为:新生儿的扫视活动室一种生理适应现象,它的作用是保持皮质视觉神经细胞的高水平“射击速度”。
3、新生儿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偏爱。
?对简单鲜明图案的偏好。
?对人脸的偏好。
第四节 1岁前儿童的注意
一、 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倾向
?婴儿注意的选择性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这些倾向主要表现在视觉力面,也称为视觉偏好。
(一) 婴儿注意选择性的特点
偏好复杂的刺激物;曲线;不规则;密度大;集中;对称。
(二) 婴儿注意选择性的变化
1、从注意局部轮廓到注意较全面的轮廓。
2、从注意形体外周,到注意形体的内部成分。
(三) 关于婴儿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各不相同
二、经验在注意活动中开始起作用
?3个月以后的婴儿,生理成熟对他的注意的制约作用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重要,经
验开始对婴儿的注意起作用。
三、出现动作协调的注意
?婴儿6个月左右,出现手眼协调动作。
第五节 1—3岁儿童的注意
?1—3岁儿童注意的发展和儿童认知的发展密切联系, 特别是和表象与语言的开始发展密切
联系。
一、“客体永久性”的认识与注意的发展
?儿童注意的发展,和皮亚杰所提出的“客体永久性”的认识分不开。
二、表象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
?—2岁,儿童的表象开始发生。从此,儿童的注意和表象密切联系起来。
三、语言的发生与注意的发展
?2岁左右,语言真正形成,词语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物,能够引起儿童的注意。
第六节 3—6岁儿童的注意
?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一、 幼儿的无意注意
1、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都属于无意注意。
2、3—6岁儿童的注意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但是和

3岁前儿童相比,幼儿的无意注意有了
较大发展。
3、幼儿的无意注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4、在整个幼儿期,新颖性对引起注意有重要作用。
二、幼儿的有意注意
?幼儿期,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水平低,稳定性差, 而且依赖***的组织
和引导。
?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以下特点:

,特别是***的要求下发展的。


第六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 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 记忆与知觉的发展
1、记忆是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
2、知觉中包括经验的作用。
3、知觉的恒常性和记忆有密切关系。
二、记忆与想象、思维的发展
1、儿童的想象和思维过程都要依靠记忆。
2、记忆是联系感知与想象、思维的桥梁,是想象思维过程产生的直接前提。记忆表象越丰富,想象和思维的基础便越厚实。
三、记忆与语言的发展
1、儿童学****语言也要依靠记忆。
2、儿童有时说了后面的话忘了前面的,就明显暴露了言语活动与记忆联系的不足。
四、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1、通过记忆,儿童对与经验有关的事情发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儿童的情感从而丰富起来。
2、儿童的意志行动,也离不开记忆。意志是有目的的行动,在行动过程中必须始终记住行
动目标。
五、记忆影响儿童行为的倾向性
第二节 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 记忆的发生
(一) 记忆(识记、保持、再认、再现)发生的指标:
1****惯化
2、条件反射
3、重学记忆
(二) 记忆发生的时间
?胎儿末期,听觉记忆已经发生。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1、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出现和发展稍晚。
2、儿童长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称为记忆潜伏期的延长。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再认****惯化是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表现出和新异刺激不同的反应。
、再现(回忆)。
?回忆和再认的差别:是由于其活动机制的不同,再认依赖的是感知,回
忆依靠的是表象,感知是儿童出生后就有的,-2岁时才形成;感知的刺激是在眼前的,立即可以引起记忆痕迹的恢复,表象的活动还有待儿童在头脑中进行搜索,而记忆的首要问题不在于储存,而在于检索。这便是“再认”会先于“回忆”发生的原因。
(三) 记忆容量增加
1)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2)记忆范围:记忆范围的扩大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
3)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四)记忆内容变化
1)运动(动作)记忆:是指识记内容为人的运动或动作的记忆。它出现得最早
2)情绪记忆:对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的记忆。出现得也比较早
3)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形象来记住各种材料。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
4)语词记忆:是以语言材料作为记忆的内容,这种记忆是在儿童掌握语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儿童的词语记忆发展也最晚。
三、元记忆和记忆策略的形成1、元记忆的发展是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
2、元记忆的发展表明了记忆过程有意性的发展。
3、记忆策略包括对记忆的计划和使用记忆的方法( 2岁后开始形成)
1)反复背诵或自我复述
2)使记忆材料系统化
3)间接的意义识记。一般以语言为中介。第三节3岁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1岁前儿童的记忆
(一)新生儿的记忆:主要是短时记忆,表现为对刺激的****惯化和最初的条件反射。
(二)出生后头半年。能够进行长时记忆。
(三)出生后第二个半年。开始出现工作记忆。二、1—2岁儿童的记忆
主要表现在回忆(再现)的发展。
第四节 3—6岁幼儿记忆的发展
?变化:一方面是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继续发展,而且达到相当高的水
平。另一方面是记忆的意识性和理解性明显地提高,表现为有意记忆、意义记忆和词语记忆逐渐发展。
一、 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一)幼儿无意识记的发展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森林书屋
  • 文件大小34 KB
  • 时间2022-12-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