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5讲文学与文化.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8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五讲文学与文化
(一)关于《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1,背景知识
此文是鲁迅于1927年12月21日下午在上海暨南大学发表的演讲。
1926年,鲁迅从北平南下,先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去中山大学供职。但一年之后(1927年10月),鲁迅就辞去了中山大学的教职到了上海。
鲁迅辞职离开的直接原因是中山大学聘请了顾颉刚前来任教。其深层原因与政局的突变有关。
鲁迅:“顾来我走”
“革命”是理解鲁迅这篇讲演的关键词,革命也是当时最大的政治。
对革命的怀疑:“革命也如此的,坚苦的进击者向前进行,遗下广大的已经革命的地方,使我们可以放心歌呼,也显出革命者的色彩,其实是和革命毫不相干。这样的人们一多,革命的精神反而会浮滑、稀薄,以至于消亡,再下去是复旧。”
关于“革命文学”
在广州期间,鲁迅曾去黄埔军官学校做过一次演讲(1927年4月8日),题为《革命时代的文学》。在这篇演讲中,他已经鲜明地表达了他对“革命文学”的看法:
“在这革命地方的文学家,恐怕总喜欢说文学和革命是大有关系的,例如可以用这来宣传,鼓吹,煽动,促进革命和完成革命。不过我想,这样的文章是无力的,因为好的文艺创作,向来多是不受别人命令,不顾利害,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露的东西;如果先挂起一个题目,做起文章来,那又何异于八股,在文学中并无价值,更说不到能否感动人了。为革命起见,要有‘革命人’,‘革命文学’倒无须急急,革命人做出东西来,才是革命文学。”
鲁迅在上海的这次演讲,其思路可看作广州那次演讲的延续。即都是想阐明一个文学与革命,即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往后看看,又可把鲁迅的这篇演讲看作是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的一个前导。
创造社、太阳社的才子们发起了一场声讨鲁迅的文化围剿。在这场围剿中,鲁迅被描述为“常从幽暗的酒家的楼头,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冯乃超)
化名杜荃的郭沫若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文中说: “鲁迅是二重***的人物。资本主义对于社会主义是***,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鲁迅是二重***的人物。……他是一位不得志的Fascist(法西斯谛)。”
鲁迅被迫应战,在《“醉眼”中的朦胧》,《文艺与革命》等文章中,鲁迅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了他在《文艺与政治的岐途》中的论述。
2,文本解读
此篇演讲中,鲁迅以文艺与政治的冲突为逻辑起点,论及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文艺与社会,其二是文艺与政治。
在文艺与社会的问题上,鲁迅并不认同那些离开现实人生、躲在“象牙之塔”里营造出来的风花雪月的作品,而是肯定了文学与现实人生的联系。
结合他在1931年的相关论述,这个问题也许会看得更加清楚。
日本的厨川白村(H. Kuriyagawa)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说:作家之所描写,必得是自己经验过的么?他自答道,不必,因为他能够体察。所以要写偷,他不必亲自去做贼,要写通奸,他不必亲自去私通。但我以为这是因为作家生长在旧社会里,熟悉了旧社会的情形,看惯了旧社会的人物的缘故,所以他能够体察;对于和他向来没有关系的无产阶级的情形和人物,他就会无能,或者弄成错误的描写了。所以革命文学家,至少是必须和革命共同着生命,或深切地感受着革命的脉搏的。

第5讲文学与文化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nfand
  • 文件大小1.02 MB
  • 时间201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