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7痢疾.ppt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3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7痢疾 】是由【977562398】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7痢疾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7痢疾
第一页,共30页。
一、概述
(一)定义
痢疾是指由于气血邪毒凝滞于肠腑脂膜,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病证。
是一类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多发生夏秋季节。
第二页,共30页。
(二)源流
1、《内经》称之为“肠澼”,其发病与饮食不节及湿热下注有关。
2、张仲景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制定为有名的白头翁汤与桃花汤。
湿热痢:白头翁汤;虚寒久痢:桃花汤。
3、《诸病源候论·痢病候》将痢疾分为赤白痢、脓血痢、冷热痢、休息痢等21种痢病候。
病机方面强调“热毒致病”:“痢由脾弱肠虚,……肠虚不复,故赤白连滞,……血痢者,热毒折于血,入大肠故也。”
4、痢疾病名首见于宋·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云:“今之所谓痢疾者,古所谓滞下是也”。
第三页,共30页。
5、金元时代已认识到本病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称为“时疫痢”,如《丹溪心法》曰:“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相似”。
6、明清时期对痢疾的认识更趋深入,进一步阐发了痢疾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
提出痢有伏积,所谓“无积不成痢也”。
因外感、内伤者,根据人体所盛、气虚的不同,发病有热化、寒化二途。
《证治汇补·痢疾》曰:“无积不成痢,……痢起夏秋,湿热交蒸,本乎天也。因热求凉,过吞生冷,由于人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热为多。气弱而伤于人者,阴寒为甚。湿土寄旺四时,或从火化,则阳土有余,而湿热为病。或从水化,则阴土不足,而寒湿为病。”
第四页,共30页。
7、对休息痢的认识更为深刻,认为与积热未清,调理失宜,过服寒凉,元气下陷,肾虚不固有关。强调痢疾与脾肾的关系,如:
《医宗必读·痢疾》:“痢之为证,多本脾肾。……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
第五页,共30页。
8、治疗方面:
金人刘河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明代张景岳强调:“最当察虚实,辨寒热”。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痢疾》:“至治法,须求何邪所伤,何脏受病。如因于湿热者,去其湿热;因于积滞者,去其积滞。因于气者调之;因于血者和之。新感而实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虚者,可以塞因塞因。”
清代喻昌创“逆流挽舟”之法,创活人败毒散。并在《医门法律》云“引其邪而出之于外”。
清代蒋宝素称痢疾为“内痈”:其《医略十三篇·痢疾》云:“治痢之法,当参人治痈之义”。
第六页,共30页。
(三)范围
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一些结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第七页,共30页。
二、病因病机
痢疾的病因有外感时邪疫毒和饮食不节两方面,病机主要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第八页,共30页。
疫毒之邪内侵胃肠发病骤急疫毒痢;
外感时邪湿热之邪湿郁热蒸肠胃气机阻滞湿热痢;
夏暑感寒伤湿寒湿伤中胃肠不和气血壅滞寒湿痢
嗜食肥甘厚味食积
饮食不节(洁)误食馊腐不洁之食物酿生湿热
夏月恣食生冷损伤脾胃,中阳受困寒湿
湿热或寒湿食积之邪内蕴,肠中气机壅阻,气滞血瘀,与肠
中腐浊相搏结,化为脓血,而致本病。
二、病机
第九页,共30页。
1、基本病机为: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2、病位及涉及脏腑:在肠,与脾胃密切相关,可涉及肾。
3、病性:痢疾的病理性质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三、病因病机小结
第十页,共30页。

中医内科学课件脾胃病证-7痢疾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977562398
  • 文件大小1.04 MB
  • 时间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