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医学学习资料:中医学重点整理(09级一系).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中医学学习资料:中医学重点整理(09级一系) 】是由【窝窝爱蛋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9】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医学学习资料:中医学重点整理(09级一系)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第一章导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相互联系性。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病理上,诊断上,治疗上)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辩证论治:辩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辩证,是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第二章哲学基础
阴阳学说: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以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PPT: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运动变化规律的学说)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相互斗争相互抑制)、互根互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消长平衡(不断增长和消减)、相互转化(一定条件向相反方向转化)。
五行学说是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用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现象、探求大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指运动和变化。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音
五时
五味
五色
五谷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华
五志
五液
五神
五声

平旦


















日中









小肠








日西




湿

长夏











日入





西



大肠








夜半









膀胱







第三章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五脏:肝、心、脾、肺、肾;藏精气而不泄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藏而不泻。

心主血脉、主神志;与小肠相表里。
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表;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与大肠相表里。
肺在志为悲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

脾主运化,脾气主升,主统血。与胃相表里。
脾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

肝主疏泄,肝藏血。与胆相表里。
肝在志为怒;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

肾藏精,主水,主纳气;与膀胱相表里。
肾在志为恐;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
六腑:
胆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传化糟粕。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通行原气,运行水液。
(据说“气”要了解一下)
第四章病因病机
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六***、戾气等。
六***:风、寒、暑、湿、燥、火(热)六中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不断运动变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当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变化急骤,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此时六气便称为六***。
六***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风邪:春节的主气。多从皮毛而入,是六***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六***之首”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风性主动。
湿邪:长夏主气。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易招致湿邪为病。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黏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暑邪:夏季的主气。暑邪纯属外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无内暑之说。不同其余五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
暑多夹湿。
寒邪:冬季的主气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燥邪:秋季主气。多从口鼻、皮毛袭入。侵袭肺卫。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火(热)邪:夏季主气。热多指外邪,火多有内生。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耗气伤津。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致肿疡。
(二)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七种不同情志反映(精神状态),一般情况下属正常情志活动,不会致病。
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它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根据。大多数的病症都有某些共同的病机过程: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等。
第五章四诊
望色
1、常色:即正常面色和肤色,我国健康人面色是微黄透红,明润光泽,这是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
2、病色:明润光泽而含蓄为善色,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晦暗枯槁而显露为恶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五色主病分述:
青色(属木,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主寒、痛、淤血、惊风
赤色(属火,多为火热内盛,鼓动气血,充盈脉络所致):主热
黄色(属土,多为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气血乏源肌肤失养所致):主湿、虚、黄疸
白色(属金,乃阳气虚衰,血行无力,脉络空虚,气血不荣):主虚、寒、失血
黑色(属水,为阳虚阴盛,水饮内泛,气血凝滞,经脉肌肤失养而致):主肾虚、水饮、淤血
望舌——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
望舌的临床意义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舌质与舌苔的变化是正邪斗争病邪进退的反应。舌质与舌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观察依据之一。舌质与舌苔的变化能够客观反映整齐地盛衰、病邪的深浅、邪气的性质、疾病的进退等,还可以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临床应用时应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合分析。
1、判断正气盛衰:舌质红润,气血旺盛;舌质淡白,气血亏虚。
2、辨病位深浅:舌苔薄白,疾病初起,病位在表;舌苔厚,病邪入里,病位较深;舌质绛,热入营血,病情危重。
3、区别病邪性质:白苔多主寒证;黄苔常主热证;腐膩苔多主食积、痰浊。
4、推断病势进退:舌苔自白转黄,变为灰黑色,表示病邪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病情发展;舌苔由润转燥,多是热邪渐盛而耗伤津液;舌苔由厚变薄、由燥转润,常常是病邪渐消,津液复生。
5、估计病情预后:舌胖瘦适中,活动自如,淡红润泽,舌面有苔,是正气内存,胃气旺盛,预后多佳;舌质枯晦,舌苔骤剥,舌强或偏歪等,多属正气亏损,胃气衰败,病情危重,预后多凶。
脉诊
临床意义:左手寸候心、关候肝胆、尺候肾;右手寸候肺、关候脾胃、尺候肾。
三部九候:中指定关位,食指切寸位,无名指切尺位,如此脉分三部;诊脉时用指力轻切在皮肤上称为举,即浮取或轻取,用力不轻不重称为寻,即中取;用力切按筋骨间称为按,即沉取或重取。每部有轻、中、重取三法。
正常脉象(平脉、常脉):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约60--90次/分),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第六章辨证(病例分析—中西医诊断、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
八纲辨证的概念:
1、八纲指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种辨证纲领。
2、分为四对矛盾,八个方面。
3、表里:病位深浅。 寒热:病情性质。虚实:邪正斗争关系。阴阳:病证类别。
4、八纲辨证是根据四诊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探求疾病的性质、病变部位、病势的轻重、机体反应的强弱、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情况,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5、重要意义: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适用于一切疾病的辨证,运用八纲对病情进行辨别归类,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是辨证的准绳。
寒证、热证鉴别
证症状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渴
大便
小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苍白
清凉
怕冷
不渴或热饮不多
稀溏
清长
舌淡苔白润

热证
红赤
发热
发热
口渴喜冷饮
干结
短赤
舌红苔黄干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法则
第一节:防止原则
二、治病求本: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它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又称“逆治”。“逆”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如“寒者热之”“虚者补之”。
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的,又称为“从治”。一般多属病情发展比较复杂,病势危重,出现假象症状了才可运用。在治病求本法则指导下,针对疾病本质而进行治疗的方法。
其具体应用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二者治疗的实质仍然是以热治寒,以寒治热。
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二者治疗的实质亦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如感冒,有风寒、风热、暑热等不同,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如久滞脱肛、崩漏、子宫脱垂、胃下垂等,均符合中气下陷这一证候,升提中气方法。
第二节:治法
基本的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
第八章中药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
中药炮制目的:
:有毒中药经炮制后,使有毒成分减少或发生改变,毒副作用消除或降低,能更安全地服务于临床。
:有些药物经炮制后,可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和含量,或产生新的有效成分,使药效增强。
:炮制可影响药物的归经、四气五味及升降浮沉,使应用范围改变或扩大。
:药物经纯净修制、除去杂质、制成饮片、干燥等方法炮制处理后,有利用于药材贮藏和保存药效。
:一些动物药、动物粪便及有特殊臭味的要,经炮制后可矫味矫臭。
中药的用法—配伍
“七情”配伍关系:

、功效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称为相须。
,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的配伍方法谓相使。
,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称为相畏。

,使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的一种配伍谓相恶。
,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即谓之相反。
中药分类
,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解除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针对表证的寒热,解表药分辛温解表药(麻黄)和辛凉解表药(柴胡)两类。解表药通过发汗解除表证,若用之不当,汗出过多,则伤津耗气。
,以驱除风湿为主要作用,治疗风湿痹症的药物称祛风湿药。(独活)
,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称祛湿药。因其兴味功效的不同,又有化湿燥湿(藿香)、利水渗湿(茯苓)、清热利湿(车前子)之分。
,以清除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热性病证的药物称清热泻***。清热药物大多药性苦寒,过用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慎用。清热泻火(石膏)、清热解毒(金银花)、清热凉血(生地黄)、清热燥湿(黄芩)、清热解暑(荷叶)、清热明目(决明子)、清虚热药(银柴胡)。
,以消除胃肠积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的药物称消导药或消食药。(山楂)
,以引起或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祛除胃内宿食或毒物的药物称催吐药或涌吐药。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宿食停胃或误食毒物。(瓜蒂)
,以促进排便为主要作用,治疗胃肠积滞、水肿停饮的药物称泻下药。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便秘及水肿。根据本类药物作用的特点及使用范围的不同,分为攻下药(大黄)、润下药(火麻仁)及逐水药(大戟)。
,以祛除痰涎为主要作用,治疗咳痰不畅的药物称祛痰药;具有止咳平喘功效,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作用,治疗咳嗽、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清化热痰(贝母)、温化寒痰(半夏)、止咳平喘药。
、祛除里寒功效,以温里散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温里药,亦称祛寒药。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外寒内侵、脏腑阳虚及亡阳厥逆等病证。(附子)
,以疏通气机、行乞解郁为主要作用,治疗气机郁滞诸证的药物称理气药,亦称行气药。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脾胃气滞、肝气郁结、肺气壅塞等病证。(陈皮)
,以补血、活血、凉血、止血为主要作用,治疗血分证的药物称理血药。根据药物功效及主治证候不同,可将其分成补血药、活血药(川芎)、止血药(三七)及凉血药四类。
,以补气血阴阳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补益药,亦称补虚药或补养药。根据各种药物功效及其主治的不同,将其分为补气药(人参)、补血药(当归)、补阴药(枸杞子)
及补阳药(冬虫夏草)四类。
,以敛耗散、固滑脱为主要作用,治疗多汗、遗泄滑脱、崩漏带下的药物称固涩药或收涩药。本类药物根据其作用特点,分收敛止汗、涩肠止泻、涩精缩尿及固崩止带四类。
、息风止痉功效,以平肝阳、息肝风、止抽搐为主要作用,治疗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的药物称平肝息风药。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及肝风内动所致痉挛抽搐等病证。(天麻)
,以镇惊、养心为主要作用,治疗神志不安的药物称安神药。安神药分重镇安神药及养心安神药两类,分别适用于心神受扰及心神失养所致的惊悸怔忡、失眠多梦等病证。(酸枣仁)
,以通关开窍、醒神复脑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开窍药。其药物气味芳香,故亦称芳香开窍药。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热陷心窝所致神昏谵语,痰蒙心窍所致神昏癫痫以及中风、中暑所致窍闭神昏等病证。(麝香)
,以杀灭或麻痹虫体为主要作用,治疗人体寄生虫病的药物称驱虫药。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蛔虫。、钩虫、蛲虫、绦虫、姜片虫等肠道及其他部分的寄生虫病。
。本类药物主要适用于疥癣、湿疹、痈疽、疔毒、麻风、梅毒、毒蛇咬伤等病证。
第九章方剂
组方原则: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组成变化:


、散剂、丸剂、软膏、丹剂、酒剂、茶剂等
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麻黄汤
组成:麻黄6g桂枝6g杏仁9g甘草3g
功用:发函解表,宣肺平喘。
银翘散
组成:金银花30g连翘15g桔梗12g薄荷6g淡竹叶6g生甘草6g荆芥穗12g牛蒡子12g淡豆豉12g芦根30g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八正散
组成:车前子9g瞿麦9g萹蓄9g滑石12g木通6g甘草梢6g栀子9g大黄9g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泌尿感染。

小柴胡汤(09一系病例分析题,少阳症)
组成:柴胡9g黄芩6g半夏6g人参6g炙甘草3g生姜6g大枣4枚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证。寒热往来,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口苦、咽干、目眩)

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12g厚朴12g枳实9g芒硝9g
功用:峻下热结。

四君子汤
组成:人参炙甘草茯苓白术各等份
功用:益气健脾
四物汤
组成:熟地12g当归9g白芍9g川芎6g
功用:养血调经
方解:本方为补血调经的主方。
六味地黄丸
组成:熟地24g山萸肉12g山药12g茯苓9g泽泻9g丹皮9g
功用:滋补肾阴。
中医内科常见病
感冒(相当于西医的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咽炎、鼻炎等疾病)
外感风寒\风寒感冒
辨证分析:
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四肢酸楚,鼻塞流清涕,喉痒或咳嗽声重,吐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风寒外袭,致肺气失宣,上窍不利,故见鼻塞流涕,咳嗽痰清稀等;风寒束表,寒为阴邪,其气凝闭,卫阳被遏,正邪相争,故见恶寒、发热、无汗;经络受阻,阳气不能宣通,故头痛身通;舌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之邪在表之征。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葱豉汤或麻黄汤加减。
中成药:感冒清热冲剂、正柴胡饮冲剂、感冒软胶囊、伤风感冒冲剂、川芎茶调散、通宣理肺丸等。另外可以喝点姜糖水,注意休息,多喝水。
感冒(风热证)或风热感冒(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分析:
患者以高热、微恶寒、头痛、鼻塞、流浊涕、咽痛等为临床表现,可诊为感冒,属风热证。
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故见发热、微恶寒,风热上扰则头痛;风热之邪熏蒸清道,肺气不宣,故见咽痛,鼻塞,流浊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征。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银花12g连翘15g牛蒡子10g淡竹叶10g桔梗5g芦根10g薄荷5g(后下)甘草5g板蓝根15g辛夷花10g菊花12g)
风寒感冒VS风热感冒:恶寒发热的孰轻孰重、渴与不渴、咽喉红肿疼痛与否、汗出与否、脉象浮滑数与浮紧
外感暑湿
辨证分析:身热,微恶风寒,有汗不解,肢体酸重或疼痛,头重而晕,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暑邪侵犯肌表,卫阳被遏,腠理开泄,故出现身热、微恶风、汗出心烦等;暑邪灼伤津液,故见口渴、小便短赤;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暑湿相兼为病,病邪缠绵难解,故虽汗出而热不退,口虽渴而不多饮;暑湿袭表,肺卫不宣,鼻窍不利,故咳嗽痰黏,鼻流浊涕;湿性重浊,流滞肌肉筋骨,故肢体酸重或疼痛;清阳不升,故头重而晕;脾阳受遏,气机不行,故胸闷泛恶。
治法:解表清暑,芳香化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藿香、佩兰、米仁、荷叶、六一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水)、保济丸
咳嗽(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外感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
1、风寒咳嗽:中成药:通宣理肺丸、小青龙合剂、桂龙咳喘宁胶囊、半夏露P286
2、风热咳嗽:中成药:复方鲜竹沥口服液、川贝枇杷糖浆、急支糖浆。P286
3、风燥咳嗽:中成药:养阴清肺膏,密炼川贝枇杷膏等。P287
内伤咳嗽:痰湿咳嗽、痰热壅肺、肝火犯肺、气虚咳嗽、阴虚咳嗽P287
痰热壅肺:[中成药]清肺化痰丸、蛇胆川贝膏、川贝止咳露。
阴虚咳嗽:[中成药]百合固金口服液、养阴清肺膏等。P288
胃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P305
:证候:胃痛+寒邪证候
治法:散寒温胃,和胃降逆;
方药:良附丸合小建中汤;
中成药:丁桂散、良附丸、温胃舒颗粒
:证候:胃痛+湿证
治法:清暑化湿,和胃醒脾;
方药:藿朴夏苓汤;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胶囊)
:证候:胃痛+食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方药:保和丸;
中成药:保和丸,山楂丸,健胃消食片
:证候:胃痛+肝气郁积证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开胸顺气丸、沉香胃片
:证候:胃痛+脾虚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方药: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清中汤;
中成药:胃苏颗粒,胃立康颗粒
:证候:胃痛(虚痛特点)+脾虚证
治法: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香砂六君丸;
中成药:香砂养胃丸,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片,养胃颗粒。
黄疸(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管癌等疾病的过程出现黄疸)P312
常用中成药:热重于湿型——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茵栀黄颗粒、龙胆泻肝丸
湿重于热型——藿香正气散、茵胆平肝冲剂、苦黄注射液
寒湿内困型——甘露消毒丹、附子理中丸
瘀血内阻型——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八宝丹
急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风(脑血管疾病等出现中风)P322
常用中成药:急性期:安宫牛黄丸、安脑片
恢复期:华佗再造丸、人参再造丸、脑安胶囊(颗粒)、三七通舒胶囊、银杏叶片、血塞通片、大活络丸、脑心通胶囊、消栓颗粒、培元通脑胶囊
痹症(西医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P335常用中成药:壮骨关节丸,益肾蠲痹丸,通络开痹片,祖师麻片,大小活络丹,风湿二十五味丸,强力天麻杜仲胶囊,独活寄生丸等。药酒、针灸、蜂针、理疗等。
消渴(西医的糖尿病、尿崩症)P332
:
证候:口干咽燥,食欲旺盛,大便干结,形体大多肥胖或超重,自觉体力或精力较前减退,舌红苔黄或白,少津,脉沉弦。
治法:滋阴生津
方药:六味地黄丸,玉女煎,消渴方
:
证候:烦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量频多,大便干结,尿色浑黄,舌红少津,苔黄而燥,脉滑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增液汤合玉女煎
:
证候:三多症状不明显,口干咽燥,神疲乏力,气短,腰膝酸软,大便干结,或兼心悸自汗,或眩晕耳鸣,或肢体麻木,或视物模糊,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参芪片合杞菊地黄丸。
:
证候:三多症状不明显,口干,乏力,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腰酸膝软,肢体麻木,视物模糊,胸闷胸痛,或兼双下肢微肿,或兼中风偏瘫,,舌体胖,舌质暗或紫暗有瘀斑,舌腹静脉紫暗怒张,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药:生脉饮合膈下逐瘀汤。
:
证候:腰膝酸软,气短乏力,口干饮水不多,畏寒肢冷,颜面或下肢浮肿,食欲减退,大便溏泻或泄泻便秘交替出现,小便混浊如膏,面色苍黄晦暗,耳轮干枯,齿摇发脱,阳痿,舌淡暗,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育阴温阳,补肾活血
方药:金匮肾气丸。
常用中成药:上消:消渴丸\金芪降糖颗粒;
中消:玉泉丸;
下消:知柏地黄丸;
阴阳两虚:金匮肾气丸

中医学学习资料:中医学重点整理(09级一系)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窝窝爱蛋蛋
  • 文件大小78 KB
  • 时间20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