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学社会课程教师的多样化角色.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小学社会课程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是由【w8888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3】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小学社会课程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小学社会课程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摘要]小学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21世纪初,我国重建综合性社会课程,在这期间,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理论有了显著的发展,小学社会课程标准历经几次修改越来越完善。然而,小学社会课程的实施却不能与小学社会课程的理论发展同步,在实践过程中总是遭遇各种各样的难题,如师资力量参差不齐、能力有限;教学内容粗浅,与课程理念距离甚远;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简单无序等困境。短时间内有效的解决途径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打造多样化的社会课程教师角色,让教师做综合课程的诠释者,儿童生活的发掘者,学****活动的引导者。 [关键词]小学社会课程;课程标准;教师角色;转变 小学社会课程发展至今,已经设计了良好的课程定位和完整的课程架构,重要的就是教师如何全面、深刻地理解课程理念和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贯彻和实施。因此,教师只有迅速完成角色的转换,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目的。 一、小学社会课程的教学现状 小学社会课程标准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但是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其它学科教师兼任社会课,专职社会课教师教学经验及水平有限或者社会课课时被其它课程挤占、不需要考试等情况。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是对2001年版做的微调,课程的实施情况虽然有了一些改变,但按照新课程标准,课堂中的小组讨论、辩论、调查访问等形式仍欠缺,学生对社会课依然缺乏热情。 二、小学社会课教学的困境及形成原因 从小学社会课教学的现状看,小学社会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并不同步。理论的成熟与实践的滞后,使小学社会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在小学课程体系中,小学社会课程是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之下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无法撼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主体学科的重心位置。学校、家庭、社会、学生也无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试教育之下,人人都可以挪用小学社会课程的课时,使小学社会课程成为徒有虚名的学科,困难重重。 ,诠释课标、教材能力有限 目前,小学社会课程教师大都是兼职,即使有专任,也是因为其它因素担任,而非小学社会课程专业教师。在一些边远地区小学,能够开设小学社会课程已属不易,师资配备更加匮乏,且小学社会课程课时属于备胎型补充课,存在被其它课程挤占的现象。加之语文教师侧重于从语言的角度诠释课文,地理教师侧重讲解地理内容,小学社会课程既定目标在此环境下难以真正实现,小学生也无法真正领悟到小学社会课程的丰富内涵。因此,小学社会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是阻碍小学社会课程实践发展的重要因素。 纵观国内小学教师教育体系,开设小学社会教育专业或方向的大学很少。即使有,大学生们也不太愿意选择社会课程教育作为自己的首选专业学****因此从源头上改善社会课程教师的质量和数量,短期内还不可能实现。 ,与课程理念距离甚远 小学社会课程具有实践性、活动性和趣味性,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完美连接,必须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是,综合考虑到人身安全、学业压力等诸多因素,小学生们走出课堂,结合社会实践展开教学存在着诸多困难,大多数学校选择在课堂中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新课程标准中,除选择一些具有共性的综合文化知识等教学内容外,还给予教师充分的余地,发挥主观性开发不同地区的课程资源,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但事实上,教师们因为自身时间、能力的限制,选择放弃开发本地区的课程资源而照本宣科,以教材内容为单一的教学内容,这样的现实与小学社会课程实施理念相去甚远。 ,教学评价简单无序 新课程对小学社会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倡导教师采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学****指导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体验和合作学****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创造性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却表现出矛盾重重。 矛盾一:目前,我国小学的教学班大致是四五十人的班额,实际情况各地区不尽相同,多则六七十人,少则三四十人。大班额下学生的自主活动相对不好组织,容易混乱,而且活动设计无法兼顾全员。 矛盾二:体验、探究、解决问题、小组合作等是课程标准中建议的开展社会学****的有效方式,有些教师在操作时所采取的学****方式与主题内容不适应,不需要使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等学****方式的主题内容,有些教师们在公开课时牵强附会地加以使用,教学流于形式。 矛盾三:活动是否适用于每个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客观存在。每个学生的活动倾向性不同,在同一主题的集体教学中,同一活动是否适用于全体学生,适合学生的活动将会带来学生的成就感,也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不适应的学生则会体验到学业失败的挫败感。因此,如何关注集体教学下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其获得学****的成就感和成长的空间,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矛盾四:教学评价的开放性与实际操作的简单、粗犷的矛盾成为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1988年小学社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社会课只进行平时考查,不进行考试。2001年后,新课程理念中对教学提出三维教学目标体系,如何就三维目标进行评价,如何形成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至今都是一个难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简化教学评价,出现了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现象。 三、重重困境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面对新课程实施的困境,小学社会课程教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对于教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改善、评价的全面与细致,外在的力量作用是微乎其微,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莫过于教师主动转变角色,自觉打造多样化的社会课程教师角色。 小学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其综合性既表现在课程目标上,也表现在课程的内容和框架结构上。在课程目标上,表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在内容上,表现为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的融合;而在内容的框架结构上,则是将社会生活各要素综合起来。因此教师应从综合课程的性质出发,紧紧抓住儿童的社会生活这条主线,来建构新的教学理念。基于以上理解,小学社会课程中的教学需要注重用全面的视角,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依据小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发展规律,从认识社会生活的角度,从社会生活的纵向发展与横向联系两个方面,采取由近及远、由静态到动态的原则,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展示一个点面结合、综合交叉、动静共存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立体模型”。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任何道德观念、规范和准则,都植根于社会生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概括提炼出来的。因此,小学社会课程教学要注重生活性。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回归儿童生活,掌握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内心世界,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发掘各种社会生活的要素,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1)要熟悉儿童生活及其所处环境。当今社会儿童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样化,所处环境的复杂化,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观察,通过多种途经了解儿童的兴趣、爱好、能力、经验、关注点,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行为****惯和品德形成的规律,明了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个性、发展程度和思想苗头,才能确保寻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开展教学。 (2)要善于捕捉儿童生活中的亮点。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生活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集体生活、学****生活、社会生活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善于运用学生自己的事例和身边的事例来进行开展教学,使他们有一种熟悉感和亲近感。 (3)要拓展儿童生活的空间。积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以各种适合他们的方式,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从中得到更多地感悟、回味、体验、理解和教益。积极开发和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学****更贴合学生的生活。目前,由小学社会课程教师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可能性比较小,具有较大的困难。可由学校出面,将校内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新课改后的小学社会课程中,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需要更多样化的活动。通过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 (1)主体意识。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表现出初步的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教师不能将教学内容当作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来加以讲解和灌输,应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的具体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让他们感觉到所要学****的内容,正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经常碰到的问题,从而有一种亲切感,激发起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乐于去学****乐于去探究。 (2)实践意识。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离不开实践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课堂上,创设各种学****体验,真正使课堂教学“动起来”。课堂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去体验和观察社会生活,收集社会信息,提高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兴趣,真正使课外实践活动“活起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效果得到提升,在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净化思想,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和才干。 (3)合作意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对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规范的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相互学****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既有利于学****任务的完成,又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尊重、平等、互助、宽容的情感,培养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为将来走向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社会课程教师的多样化角色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