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议《伤寒论》真武汤条文.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议《伤寒论》真武汤条文
马洪艳1 陈金荣2
(1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方药教研室 830011)
(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监护室 830054)
【摘要】《伤寒论》是重要的中医典籍,其中的真武汤一方乃是治疗阳虚水泛的经典方剂,其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辩证属于阳虚水泛的各种疾病,其治病范围之广、取得疗效之好不得不为世人所惊叹。然而若想取得如应桴鼓之效,必须在准确辩证的基础之上。若想准确辩证又必须深探仲景先师之原意,此处吾将其原文试析,以成良效之根基。
【关键词】伤寒论真武汤条文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360-02
真武汤首见《伤寒论》太阳病篇,第八十二条条文:“太阳病发热,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另一条条文见于少阴病篇,三一六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方: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苦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就脏腑而言太阳经包括小肠与膀胱二腑,少阴经包括心肾二脏。肾与膀胱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腑为阳,脏为阴,太阳主腑,少阴主脏。表为阳,里为阴,由此可以得出太阳与少阴相为表里。
两感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热论》曰:“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两感于寒”是指相互表里的阴阳两经的经脉及所属脏腑同时感受寒
邪,表里同病,脏腑俱伤,营卫不行,预后不良的危重证侯。仲景先师继承发扬了《黄帝内经》学术思想,《伤寒论》中虽无两感之名,但有两感之实。太阳篇三十八条条文大青龙汤方之后第三十九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发之。”在本条文中可以看出仲师明确警示,要“无少阴证者”才可“发之”即用太阳之正治法——汗而解之。同时也就明确了在太阳表虚时是会有直入少阴的变证发生的,所以在这里要明辨有无少阴证,才可论治。此条明确太阳伤寒伴有少阴证时,切不可用大青龙汤等诸如此类的太阳治法治之,同时也说明太阳与少阴两经是可以同时为病的。
《伤寒论》第九十二条条文太阳中篇有论“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此条文在太阳篇,对于“发热头痛,身体疼痛”我们应该是熟悉的,因为这是太阳病的典型症状之一。但此处仲师并未按太阳之治法,用麻黄或桂枝类。反用了少阴病代表方四逆汤,只因当中所言“脉反沉”,“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处虽病发热头痛但脉不浮反沉。这就需要我们警觉了,但有太阳之症,而无太阳之脉。依少阴病提纲所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我们知道脉沉是少阴病的典型脉诊之一。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此文所述包括太阳病的典型症状,少阴病的典型脉象。
“观其脉证”所观内容包括脉、证两项内容,依其所观,辨病机所在,此机包括内容甚广:内外、表里、虚实……后虽言“随证治之”实为随机治之。脉证是我们“察机”凭借,倘若二者所反映的信息是一致的,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

议《伤寒论》真武汤条文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17-12-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