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4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教案8篇.docx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3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4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教案8篇 】是由【haha】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教案8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2024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教案8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教案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2、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难点分析1、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2、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对联,导入正课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生澜。诗圣杜甫笔下记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的作品有哪些?《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春望》等,当然也包括我们今天要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简介创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三、朗读训练1、学生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2、朗读方法指导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②韵脚读出延长音;③以手指轻击大腿示拍子配合节奏法;④边读边想象画面法。3、进行朗读比赛四、整体感知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明确:1、描写了四幅画面:秋风怒号图、群童抱茅图、娇儿恶卧图、遥望广厦图。2、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五、感受秋天1、先找出文中描写秋天的相关句子,然后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并感受其特征。2、把你所想象的场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提示:围绕秋天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如麻、凄凉肃杀的特征展开想象。六、走进草堂1、走进草堂看到了怎样的情形?找出描写的语句并感受其特征。2、请位同学给我们当回导游,带我们去参观当时的草堂。提示:草堂是一贫如洗的凄伤之地。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摆设极其简陋、棉絮破旧不堪。七、走近杜甫把你想象中的诗人情形描述一下。提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心理、外貌和表情入手描述。八、聆听杜甫试想,堂堂一代诗圣,却落得如此境地。这是谁之过?那颗千疮百孔的心此时又发出怎样的呐喊?九、遥寄杜甫此时此刻你想对杜甫说些什么?十、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贫富不均。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3、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4、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5、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756年))——写安史之乱中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妻离子散之苦。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十一、布置作业如今我们生活的常州城内高楼林立,周边乡镇别墅幢幢,百姓安居乐业。假如杜甫看到这种生活情景,他会是什么心情?请发挥想像,从杜甫角度画一幅画,为画配小诗一首或一段心理独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教案篇21、正确流利把握韵律节奏并背诵诗歌,结合背景理解诗歌体式、内容和主旨。陪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2、学****学****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3自主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朗读背诵,理解诗歌内涵,吸收诗中的精神力量。能结合时代,联系今天的居住条件,感悟杜甫博大精神,发表个人看法。一、导入新课1、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颗颗夺目的明珠,其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深受人们喜爱。2、作者简介: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人格高尚,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又称“诗圣”。著有《杜工部集》,著名的诗篇有《三吏》、《三别》等。引导学生复****旧课《杜甫诗三首》之《望岳》、《春望》和《石壕吏》。3、歌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它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即事抒情诗。二、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三、诵读这首诗,划分节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四、学生根据注释,用现代汉语把全诗表达一遍。解决疑难字词——秋高:秋深忍能:竟忍心俄顷:一会儿丧乱:战乱,特指安史之乱。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宵安得:哪里能得到,广厦:宽敞的大屋子庇:遮蔽,保护俱:都突兀:高耸的样子见:同“现”。足:满足。[译诗]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五、讲练结合,逐层分析诗歌的内容。1、先概写事件,后分别写出诗人的思想或心情。秋风破屋卷走茅草——痛惜焦急群童抱茅诗人叹息——无可奈何屋漏床湿彻夜难眠——悲痛凄苦推己及人忧国忧民——博大胸襟2、思考: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怒号”3、群童抱点茅草,杜甫为何称他们为“盗贼”?诗人因为“老无力”而“群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茅草对诗人来说又事关生计,这自然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这是作者的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反映了四海困穷的现状。4、“归来依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叹自己之苦,茅屋被秋风所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国家的命运。5、合作探究:①、这首诗的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寓情与客观描写之中,说说前三段在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写诗人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痛惜焦急;写南村群童抱茅的情景无可奈何;写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②、最后一段,诗人直抒胸臆,?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六、自由选读,当堂描绘诗人形象。选择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用“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的句式说话。例:(朗读第1小节)当我读到这里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看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去,洒落在江郊,焦灼与怨愤分明写在他的脸上。七、吟哦讽诵,品味诗中情感。听读录音,放声朗诵,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争取背下来。八、知人论世,体味诗人苦痛阅读“安史之乱”中杜甫所写的诗句,体味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心中苦痛。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石壕吏》九、思接千载,感受爱国情?拓展: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2024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教案8篇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aha
  • 文件大小40 KB
  • 时间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