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临海地域文化.pdf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临海地域文化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临海地域文化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临海地域文化摘要:临海,位于浙江东南沿海,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文化发达,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遗址、古建筑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可介绍的地域文化颇多,本文以介绍当地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和历史人物为主。关键词:临海、文化、饮食、建筑、人物一、临海的饮食文化临海向来是台州府之治所,加上交通便利,为台州各县之中心,又是物产丰饶,临海人便生发出许许多多“吃”的学问。临海人的小吃既讲究便当,又讲究鲜美,还要因地制宜,荤素搭配,营养合理,且虽繁犹简,花费不多。临海有许许多多的小吃,,是平民化的,在白塔桥头的饮食店,你可以看到西装革履的食客,也可以看到光着膀子的民工,男女老少,坐在热气腾腾的一碗碗小吃前,聊天说笑。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做各种地方风味浓郁的小吃,十五羹,清明青团,四月初八乌饭麻糍,六月六漾糕,九月九重阳糕,冬至滚圆等等,一年一年,就在这样的酸甜苦辣的滋味中度过。点心,即我们现在讲的“传统小吃”,除市面上的羊脚蹄、马蹄酥、苔饼、八仙糕、薄荷糕、硬板糕、豆腐生、番薯镬、豆腐干煮镬、豆面碎、面结、小馄饨,临海的小吃还有冷饭麦饼、麦虾、拔拔面、豆面羹等,至于麻糍、水浸糕、乌饭麻糍、糟羹、庆糕、糕糯等则是节俗的主食。有道是,临海小吃满城香,这里略介绍几种传统风味小吃。(1)蛋清羊尾:这道菜被列为“中国名菜”,具有1400年的历史。特点:油而不腻,甜而不馁,香软,甜润。临海人的婚筵好像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蛋清羊尾是上《中国菜谱》的道地临海菜。蛋清羊尾在冬天吃最佳,春节前后,街头常见。自己做也可以,只要你不怕麻烦还有一点力气。取蛋清,用力打,打成雪花状,要能“立筷不倒”,这是个力气活。取豆沙丸子,裹以这种“雪花”,入油锅炸,至三分嫩黄出锅,炸成拳头大小,状如羊尾,因此得名。(2)糟羹:关于糟羹的由来,,正好是正月里。当时盘踞在台州一带的倭寇知道我国有十五过“元宵”的****俗。便商议在“元宵节”的前一天聚集,打戚家军一个措手不及。怎料戚将军早有防范。正月十四当晚抗倭大捷。城中百姓深受倭害之苦,见戚家军首战告捷,喜出望外。纷纷拿出家中的食物犒将劳士。但由于当地百姓家贫如洗,,加了一些腐乳的汤汁调味。凑成“百家羹”。因顾念戚家军的恩情,百姓们将正月十四初战告捷之日定为十四元宵。吃糟羹的****俗便一直延续至今。另一个版本说的则是,当年尉迟将军奉命建造城墙,建成之日正好是正月十四,为了庆祝这一节日,百姓们都拿出自家的食物,犒建城的劳将士。由于当时天冷,等食物送到的时候都凉了。百姓们过意不去,便将食物倒在一起,凑成“百家羹”。于是便有了今日的糟羹。临海人元宵不吃汤圆,要吃羹,而且元宵不在十五过,在十四,是独一无二的。做羹临海人称之为“搅”羹,非常形象,一大堆原料搅成一锅羹,一般都有芥菜叶、冬笋、肉末、油泡、豆腐干、川豆板、豆面、香菇、木耳、蛏子及其他小海鲜,煮熟后加入籼粉,搅和搅和,调味出锅。二、,南有巾山,东临东湖,西南被灵江环抱,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护占城”的自然环境。临海市历史悠久,占迹众多。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自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起为县治所,之后历代为郡治、州治、路治、府治所在地。古时,临海台属首县,商业素称发达,有“府城日日市”之称。如五金、中药、烟纸杂货、南北货、绸布、业盐等,且多为自产自销模式,所以古时民居建筑多为“上宅下店”、“前店后宅”、“深宅人院”模式。市内的紫阳古街完好的保存着昔日这种模式,走在街道上完全可以体会到昔日商贾云集、漫天叫卖声的情形。临海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左右。所以民居住宅结构多为砖木两层瓦房,简单而又实用。由于临海在地理上的战略地位,所以古代战事较多,以汉阳嘉元年(132年)的曾旌起义为最早。此后起义、外患内乱战事历代均有。其中以明抗倭战争历时最久,战祸最烈。出于战事的需要,修建了一些军事设施,如砌筑了保留至今的城墙。现在城墙已经无需作为军事需要,但作为城市的另一项有力功能——防洪,以及作为历史重要的观光点成为城市的一大特色。临海市在现代,经济得到不断发展,许多公共建筑、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临海市既有其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古建筑,又有代表其现代化城市的新建筑,两种建筑交相辉映,和谐共处,形成了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江南山水城。、气候特点、文化背景造就了这个地方的建筑风格,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建筑。下面举两个临海城内最著名的古建筑为例。(1)台州府城墙源于台州古城的悠久历史,台州府城的建筑要比台州名称的出现早得多,他的初始功能与其他古城并没有什么两样,同样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据《辞海》载:东晋隆安四年(400年)至元兴元年(402年),郡守辛景为抵御孙恩为首的农民义军所筑的。《台州府志,建置》载:唐初,向东南平原扩建大城,系“唐尉迟敬德所造”;按《旧经》“附郭周回一十八里,崇和门(东门)初筑时即有月城(瓮城)”。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国王钱叔为表忠诚“纳土归宋,毁各地城墙”。十三州之一的临海古城系在其列,但因其西南灵江段有防洪作用才得以保存。正因为临海古城墙有着防御和抗洪防洪的双重作用,所以古代军事家们又进入了第三阶段修筑。庆历五年(1045年),知州彭思永重修城墙。建筑方法:由起初的夯土板筑法。到东晋十国六时,后赵石虎开始用夯土墙外包砌砖。到南宋末年,由于使用***,重要的城墙开始用砖石包砌加强防御,使之形成了更有利的防御地形。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知州赵汝愚整修城墙,增开兴善、镇宁、丰泰、括苍四个城门,并修崇和、靖越、朝天三个旧城门,增筑月城(瓮城),形成了月城外抱大城。城门顶与城门楼底层之间开空洞,上装活动暗板,战时掀开暗板投掷巨石打击进攻城门之敌,并能快速堵住城门。这种特别的结构,在全国属罕见。嘉靖三十年六(1557年),戚继光任宁(波)绍(兴)台(州)参将。戚继光不仅修缮临海古城,还对临海桃渚城,增筑东、南两座敌台以及城郊7座烽火台。台州府城墙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整修,所以成为全国罕见的特有的城墙。(2)紫阳古街紫阳古街,因临海籍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而得名,其中明代“一门三巡抚”的王宗沐、王士琦、王士昌就居住在紫阳街上,可惜年代久远,建筑早已坍毁。紫阳古街曾为台州府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街区,整条街保持了明清建筑风格。房屋以二至三层的木结构建筑为主,底楼前店后坊,二三楼住人,街面的门、窗、柱上均有龙凤等艺术雕刻图案,栩栩如生,生动形象,体现了明清建筑特色。这种前店后坊的模式即是目前临海乃至整个台州地区蓬勃发展的个体经济,也为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遍布全国各地的台州商人奠定了基础。古街上还有5堵跨相邻二层楼房而建的高约9米的防火墙。所谓防火墙,就是为了防止木结构房屋失火而建的墙体,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还有观赏价值。古人还给每堵墙命名,如悟真坊之类的,这也是古街的特色之一。古街内还有房屋之间的隔墙和马头墙,其屋檐一节比一节高,一节比一节凹进,成宝塔形。走在古街上完全可以体会到临海往日商贾云集的情景。古街至今还住着居民。三、历史人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都有其显著特点,临海地理环境也有独特之处,这里乡风,取王士性称为“山谷之民”与“海滨之民”之中和;既有山的固执坚守,又有海的包容开阔。临海古城更是烙下很深的临海文化痕迹:灵江不十分汹涌,但源远流长;巾山不算险峻,但群塔蕴藏佛、道胜场;江南长城怀抱这里的悠久传统;东湖的开凿是顺应时变,务实自强的象征。而一个地方的文化浓重以后,势必产生出这一文化的代表人物,探索临海传统的文化精神,最有说服力的是以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文之魂举证。临海地方文化的代表人物身上,突出体现出以下几种优秀品行:(1)洁身自守,淡泊名利。宋时,临海有一位鹿何先生,在金部郎任上,因为释灵澈的一句话:“人人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有所触动,便辞官回家乡了。皇上(孝宗)赐书,称为“见一先生”;历代文人嘴上谈高卧云中的多,真不在乎功名的少,而如见一先生这样弃禄位如敝屣的则少而又少。临海先贤在洁身自守,淡泊名利方面是心口如一的。类似的人物还不少,项士元作《巾子山志》述及人物,多为一时名士,其中,元末的林茂濬,平生雅爱呤诗,在巾山构筑一室,每日静坐其中,修身养性,晚年研究《易经》,强调心一、物一、道一,自呼“三一子”。曾对朋友说:一心修为,可以神游物外,俗世中人,所取过多,而将最高境界舍弃了,可惜呀。林茂濬的清名传到集贤院,知道他不愿出山做官,就送他“巾山处士”这样一个雅号。朱元璋打进台州,他投水自尽,终年63岁。(2)忠贞不渝,勇于任事。临海历史上颇有一些可以称“国士”的人物,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砥柱中流。陈涵辉、王士琦就是忠勇之士的典型代表。陈涵辉处身明末乱世中,少年求学于白鹿洞,46岁才中进士。弘光元年,南明鲁王朱以海遁于临海,清军攻下杭州派使招降,被当时的临海知县吴廷猷斩了,在这危急时刻,已不再做官的陈涵辉站了出来,在临海起兵抗清,鲁王授他礼部右侍郎,兼理兵部事,1646年清军进攻临海,在拼死抵抗后,守城将士大都战死,陈函辉不愿偷生,自缢于云峰证道寺。万历二十年,日本的关白(摄政)丰臣秀吉大举入侵朝鲜,被打退后于二十五年二月,再度举兵十四万卷土重来。这一次明朝派邢玠率兵援朝。当时有一位深怀韬略的将领,虽不在主将名单之上,却在战场上起着威慑和主心骨的作用,这就是监军参政王士琦。对于王士琦人们最集中称道,且又有正史记载的事迹,是他在入朝之初,驻节全州,刘綎军进攻失利,军心动摇;在危机关头,他挽狂波澜于既倒。《明史·刘綎传》称:“监军参政王士琦怒,缚其中军,綎惧,力战破之”。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这才有以后克粟林,曳桥的胜利。朝鲜朝野出于对王士琦的景仰,为他“勒金石而垂丹青”,在全州立《去思碑》作为纪念。(3)疾恶如仇,一身正气。“台州式的硬气”得名于方孝孺,而其疾恶如仇,一身正气的品行在临海人的身上也自有传承。(4)求真务实,甘于寂寞。临海人自古在求学方面有着优良传统,拥有一大批治学严谨,求真务实,甘于寂寞,成就突出的代表人物,尤其在史学和人文地理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陈耆卿(1180~1236),受学于叶适,对文、史、哲,无不通,文章法度,具有师承。《嘉定赤城志》是他的史学代表著作,世称名志。洪若皋(1624~1695),“林居三十年,手不停披”,写成了《台州府志》、《临海县志》,是他的代表作,全书计十五卷,首一卷,分八册装。内容为八类,六十七子目。首舆地,次建置、食货、秩官、选举人物、杂事、艺文。其自谓:“采辑遣闻,续先贤之旧章,补一百四十余年之残缺”。洪熙煊(1765~1837),年少时“自力于学,与兄坤煊、弟震煊读书僧寮,夜就佛灯计育不辍”,晚年著述等身;《诸史考异》是洪氏的一部史学力作。系仿著名史学家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而写成,自认“朴尘扫叶,聊补钱氏之缺”。朱右(1314~1376),“问学该洽,尤长《书》、《礼》、《春秋》,其文深醇精确,简而有度”曾被人誉明初史学成就第一人。王宗沐(1523~1591),而勤于笔耕。所著有《江西大志》8卷、《宋元资治通鉴》64卷、《敬所文集》30卷、《奏议》4卷。临海人执着追求学问,成就突出者可以说是不胜枚举的。参考文献[1]【M】.1989.[2]【J】.[3]【J】.建筑,-57

临海地域文化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416 KB
  • 时间2024-03-2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