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pdf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 】是由【青山代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是中华文明的成熟时期,具体表现在:(1)政治上:制度创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魏晋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监察、考核制度逐渐完善。赋税制度由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征税标准发生重大变化。(2)经济上:区域开发。随着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进一步得到开发。(3)思想上:文化璀璨。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交融的特点,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而隋唐时期的文学艺术则全面走向繁荣,唐朝文化圈的形成则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当时世界的地位。(4)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唐朝时期结束分裂,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影响。、影响。、内容及影响。,曹丕称帝,定都洛阳三国鼎立局蜀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面的形成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曹魏灭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西晋的建立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与统一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晋背景西晋的灭亡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思维点拨五胡内迁(1)原因: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2)影响: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北方内迁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1)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士族的崛起(2)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概念阐释门阀士族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2)南朝建立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演变加上先前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3)江南的开发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背景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表现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思维点拨江南地区开发与南方经济地位东晋与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然在黄河流域。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4)南北对峙: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淮水一线。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视角1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材料士族就是“士”与“族”的结合,所谓士族门阀就是以儒学传家、世代通经致仕的显贵地主家族。两晋时期由于门阀士族的动荡和融合,打破了原有的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格局,政治走向变得更加趋于多元化;南北门阀士族的融合发展,南方经济开始繁荣,南北经济由一家独大向共荣发展过渡;门阀士族阶层在身心得以安定的环境下搞创作,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儒、道、佛三者不断融合发展……学术与文化相得益彰,共同繁荣。——赵育辉《论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格局嬗变特征及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门阀士族壮大带来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冲击中央集权;促进南方开发;门阀士族创作环境优越,有利于思想文化活跃。拓展深化全面认识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对门阀士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和优越的社会地位给予确认的制度。该制度萌芽于东汉,兴盛于东晋,衰落于隋唐。(2)特点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受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3)出现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③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4)评价①积极: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门阀政治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②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视角2魏晋时期的江南开发材料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变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材料反映了南方大量土地被开垦,长江中下游成为主要产粮区这一经济现象。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具;南方相对安定;南朝统治者鼓励开垦荒田;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士族拥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拓展深化江南经济发展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2)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3)统治者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主要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北方的民族少数民族政权学****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交融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前秦大举进攻东晋,前秦的兴衰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概念阐释民族交融民族交融指民族间的自然融汇合一,民族差别和民族界限逐步消失的过程。民族交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交融;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交融。:..,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1)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背景(2)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统一北方。(3)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北魏孝文帝改革(1)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内容(选必1,P22-23)(2)后期: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1)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作用(3)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北方政权的更替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2)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图解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兴替视角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动民族交融方面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肯定以往民族交融成果;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拓展深化全面认识魏晋时期民族交融(1)原因①统治者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②民族大迁徙有利于促进民族大交融。③各民族政权间的混战,使其统治地域不断变化,人民之间也不断混杂,客观上有利于民族交融。④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也是民族交融至关重要的原因。(2)特点: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以少数民族封建化为总体趋势;方式多样。(3)具体表现①经济上: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各族人民学****畜牧经验,学****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②政治上:少数民族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和政治制度。③文化上:汉语逐渐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④民族心理上:各民族沟通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4)主要形式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③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延续。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5)影响①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元文化的发展;为隋唐文化大繁荣奠定基础。②长期战乱促使大量人口南迁,在民族交融的同时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的农业有了长足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应有所发展,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条件。③加强了民族团结,使统治者赖以割据的重要依据逐渐消失,为统一王朝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021·福建卷)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命题设计]聚焦考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孙吴政权本题设置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年号与曹魏和蜀汉相比符瑞年号较多这一情情境设置境,推知孙吴政权这样做的原因[解题指津]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易错排查据材料“四帝共有18个年号”可知不是因为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排除B项三国时期,儒家思想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据材料“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符瑞年号”可知孙吴关键能力年号多为吉祥的征兆,意在营造帝王受命上天,体现出借助年号宣扬正统,故选C项[方法点拨]推理推断类选择题是根据已知的若干条件,通过逻辑思维将相关的信息加以整:..合,得出符合所给标准结论的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设问常用的方式是“据此可知”“由此可知”“推知”“材料认为”“作者认为”等。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推理推断类选择题呈增加趋势。推理推断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1.(2021·广东卷)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掌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材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2.(2021·6月浙江选考)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故选D项;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当时当地人民利益出发,排除A项;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不能以今天的价值标准苛求古人,排除B项;评价历史人物活动要把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统一起来,排除C项。:“朕方欲兴灭国于旧邦,继绝世于刘氏”,宣称北魏承继汉朝。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又称“晋既灭亡,天命在我”,遂摒弃十六国政权,直接承继晋朝。孝文帝此举意在():..;“朕方欲兴灭国于旧邦”指北魏欲伐南齐,“其他”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南朝依次是宋、齐、梁、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北朝是后世历史学家的称呼,排除B项;材料强调北魏承继华夏文明,并没有剥夺鲜卑贵族政治特权,排除C项。,地处今天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古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今天的河南、陕西关中的农耕富饶之地。推动这次北方人口较大规模迁移的因素是(),公元6世纪中国处于南北朝时期,此时黄河流域处于北魏的统治之下。公元5世纪末,北魏推行封建化政治改革并迁都洛阳,引发了人口向关中地区转移,D项正确。河北、山西一带的封建生产方式已经确立,排除A项;此时黄河流域已经实现局部统一,B项排除;都城由山西平城到河南洛阳,是政治中心的南移,C项排除。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2·海口一模)从建安八年至二十三年,曹操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此举()“大义灭亲”“知行合一”思想影响答案A:..曹操选才不论出身,这种方式能够尽可能多的选拔出优秀人才,从而实现统一北方的需要,故选项;曹操的选官方式是为了选拔人才,并没有表达大义灭亲”的决心,排除B项;“消除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观点,排除D项。2.(2023·青岛一模)《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但是“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这说明孙权的主要意图是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故选C项。。据此推知,该学者认为这一时期()两晋重要人物出身比例简表比较项大中正一品高官最高军职爵位继承皇后东汉26%27%27%—%三国11%14%10%11%%两晋63%59%63%39%%(注:两晋时期的百分比表示出自大族的比例,而三国和东汉的百分比表示两晋重要人物出自三国或东汉大族的比例。),两晋大族主要是在社会变迁中新崛起的大族,可见东汉到两晋时期重要人物担任高官要职的持续性或稳定性很差,说明政治权力具有不稳定性,故选B项。两晋时期的重要人物并非全部延续东汉、三国时期的大族,说明官员流动较频繁,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政权交替频繁,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时期中央集权严重削弱,而非加强,排除D项。:..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统治者都是士族出身,所以政府特别重视家谱和族谱的编制,是为了更好地区分士族和庶族,以维护士族的特权,故选B项;血缘的正统传承不是只靠家谱和族谱就可以保证的,排除A项;题干做法没有限制人口流动,排除C项;政府对家谱、族谱的重视,是为了保护士族的特权,所以是巩固已有的政权统治基础,排除D项。,名士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但其子嵇绍依然为司马氏集团建立的晋朝尽忠而死。有人骂嵇绍为仇人卖命“不孝之罪通于天”,西晋王朝却一直将他奉为忠义楷模,并再三褒奖。这说明,西晋时期(),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受到玄学冲击,排除A项;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排除B项;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排除D项。,金银多被用来铸造成器物、装饰物,或涂抹于佛像上。南北朝时期,谷帛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以致在社会上出现“废弃货币”“忘记货币”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动荡不安,商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人们不得不使用谷帛来代替货币在市场上流通,故选C项;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动荡不安,排除A项;社会奢靡腐化之风盛行的前提是社会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排除B项;在市场上,人们“废弃货币”而采用谷帛来交易,其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动荡不安导致商业发展萎缩,与货币的铸:..项。7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不论是十六国,还是北魏政权,都试图建立统一的王朝,广阔的疆域,因此体现了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A正确。8.(2023·锦州一模)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从发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墓葬墓志来看,诸多少数民族认同汉族的祖先,据此可知在该时期,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故选A项。9.(2022·淄博一模)有学者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实践,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改革家;但他没有充分认识和考虑本民族的特点,没有对中原封建文化加以区分,既引起了鲜卑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对立,也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由此可知,该学者(),但是由于其改革对本民族和中原文化认知的偏差,从而造成了鲜卑贵族的迅速腐化,这体现了该学者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孝文帝改革的主张,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北魏灭亡源于孝文帝的改革,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孝文帝:..项;材料未强调孝文帝改革对民族交融的作用,排除D项。10(2022·济宁三模)据记载,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说明当时政府既忌惮藩镇,又对藩镇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故选B项;藩镇对唐朝的中央集权产生了巨大的威胁,也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因此“拱卫”的说法不够准确,排除A项;藩镇威胁唐朝中央集权,应当削弱藩镇,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11.《金明馆丛稿二编》中写道:“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据此可知(),故选A。题干强调的是社会繁盛,不仅仅是国土疆域扩大,排除B。长期的分裂割据下的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人口迁移等促进文化的整合,加速民族交融,而不是分裂割据本身,排除C、D。“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解析主动向唐王朝请求和亲,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故选D项;根本上改善”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唐朝通过和亲、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措施,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仅通过和亲实现“有效管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避免”战争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14分)1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相传黄帝族与炎帝族相争相汇,组合成炎黄联盟,继而战胜并融合蚩尤族。炎、黄两族胄裔(子孙后代)的夏人、商人、周人相继建立王朝,并与黄河中下游其他各部族相互交融,形成“华夏”族。与华夏对称的“夷”,从大、从弓,意为持大弓之人,本指东方(今山东、江苏一带)诸族,后演变为中原华夏之外诸少数民族的统称。——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图一炎黄涿鹿之战(传说)图二西周分封形势图图三春秋形势图图四战国形势图材料二十六国北朝时期,匈奴、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不同程度上都面临着如何处理族群关系的考验。天兴元年(398年),鲜卑贵族拓跋珪正式建立北魏王朝,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同年“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进改革,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并将随魏南迁的鲜卑人改为洛阳户籍。太和十六年(492年),文帝“诏祀唐尧于平阳,虞舜于广宁,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阳”。:..——摘编自马溢澳《拓跋鲜卑的“中国”认同》(1)根据材料一,指出先秦时期“华夏”族界域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其演变的相关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统治者强化“中国认同”的措施,并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其历史意义。(8分)答案(1)趋势:华夏族界域向四周扩展,“夷狄”之地逐步被纳入华夏文化范围。因素:宗法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诸侯纷争,促进民族交融;行政管理体制变革,推动族***流。(2)措施:以黄帝后裔自居,追溯华夏族源;改汉姓、迁汉籍;祭祀先代诸圣。意义:强化华夏认同,明确政权和领土的统一性;推动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延续中原政治传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加深各民族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壮大。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青山代下
  • 文件大小1.59 MB
  • 时间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