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之反观.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之反观
公共艺术的概念及相关实践在中国已经走过了约十多年的路程,以城市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公共艺术建设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已涉及到中国大多数大中型城市乃至乡镇。尤其是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期,以“城市雕塑”为名目的公共艺术项目建设广泛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似乎担当着城市形象及地方文化主题的视觉标识,其中也产生了一批为人们熟悉、接受和喜爱的艺术作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成果之一。然而,以公民参与和公民受益为根本属性的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的成长和发展,尚处于一个初级和缓慢的阶段,这是由多种现实因素所决定的。若问及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建设和发展中“缺乏什么”的问题,我们试就此话题进行有限的议论和分析。其用意在于使人民看到主要的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首先是在制度上的滞后与短缺。公共艺术建设资金的主要出处来自政府支配的公共资金的支持,也即在政府主持下动用纳税人的税金而进行公益性(及福利性)的社会艺术的建设。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美国各州政府先后建立了公共艺术建设的“百分比法案”,以法律的方式规定了涉及公共建筑及其环境建设项目的预算中必须留有百分之一(或依据各地情况可高于此比例)资金用于设置艺术品。这就为公共艺术的资金来源及其制度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社会性保障。这使得美国及欧洲其他国家在二战之后公共艺术的兴起和推广运动成为国家和全民的行为并得到持续发展的可能,其性质和内涵是服务于全民国家的艺术文化发展战略和公民社会的文化福利,同时为了增强广大公民对于自身文化及身份的认识和认同。而中国近20年来以
“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的公共艺术虽然在“树立城市形象”以及改善城市视觉环境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成效,但在公共艺术建设的专项资金、规章制度、专业咨询机制和管理体系方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建构和保障。目前的城市雕塑(或景观雕塑)发展的基本动因,尚在于各地政府为改建和扩建城市或由于房地产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环境配套工程的需要,或为了招商引资、开发旅游、拉动经济的需要,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也在于为了体现一届政府官员的“政绩”。显然,在思想观念方上还局限于利用艺术去“美化城市环境”的认识阶段,尚没有把公共艺术的建设作为全民国家当代艺术发展战略以及推进全体公民文化及美学素养的重要举措来看待。实际上,公共艺术法律制度的滞后与短缺所形成的缺憾,并非仅仅是公共艺术资金保障的问题,而是部分地反映出当代社会公共文化及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基本问题,尤其是社会权力的主持以及社会主体意识的缺位问题。形成这样的缺陷的原因来自长时间的和多方面的,除了全国各地公共资金使用分配上的抉择以及目前国民经济收入人均占有指数所存在的制约等问题之外,在社会公共领域和制度建设的观念形态上及前瞻意识上还存在着明显的短缺,因此在公共艺术的法律制度建设上就必然受到制约和局限。
公民意识以及以公民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意识的短缺。在以往众多公共空间的雕塑和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的遴选与评审过程中,很少真正依循公共参与的原则及社会评议的方式,而是由少数政府官员或其他投资者及管理者独自来决定艺术方案的存亡。一般市民公众很难真正拥有对于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性质、内涵及形式选择、建议的参与权和批评权。因此,长官意志、暗箱操作、权钱交易屡见不鲜,而把公共参与作为

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之反观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ing_xiong01
  • 文件大小31 KB
  • 时间2018-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