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上篇
第一讲:为学与“无用之学”
一,关于为学。为学即研究学问或学术。学问是系统的知识,来自于生活中的“学”与“问”,所以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之说。梁启超云“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很好地说明了学术由原理与技术性的方法构成,同于体用;也说明了生活实践与书本的关系。严复说“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学术为知行关系。
书分无字之书与有字之书。人生在世即身心处世之活动,生产、交往、娱乐;感应于外而发于内,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此即感觉、观察、验证;相信、关心、谋划;言谈、回忆、期待;理解、评价、表达。此即人自己造就并享用的文化生活。原生态的生活实践,可不借助书面文字,为无字之书;形诸于书面文字即有字之书。口头语言特别是书面语言,都是对人的可感或不可感(可想可知)的身心活动的转述与保存,是人的自我表达自我对象化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书面文字则是最为典型的符号。书即以系统的符号记载的人类的经验、情感与智慧。
二,关于文化与教化。中国人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之说。何以称此为“不朽“?人的自然生命是有朽的,但通过著书、立说,就有了独立于个体之外而又存在于个体之间的文化世界的形成、延续和发展。著书立说是文化的“赋义”,言传身教是文化的“释义”,此即教化与教育。凭借赋义与释义的活动,人类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亦是其造物。人的生成、文化的产生都说明,这里有一个人的自身二重化即自身区分、差异(difference)甚至对立的机制,也可以称为显与隐、扬与抑或顺与逆的机制:开显有利于人的生命的东西,贬抑有害于人的生命的东西;用梁漱溟先生的话说,人既要顺自己的躯壳起念,又要逆自己的躯壳起念;完全顺或完全逆,人都不能成为人。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普遍存在“禁忌”特别是关于“性”的伦理禁忌的原因(现代社会打破了许多传统社会的禁忌,走出了禁忌与放纵的二元对立)。
文化的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人。自我意识是人的内在规定,“人”的自指性意味着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者。而“自我”既基于人的生理个体性存在,又有赖于社会性的人文教化;是经验的,又有超验性。学生或学者贵在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文化学****和创造欲望,不断地从经验之我走向超验之我,而又复归到息息相通、命运与共的“我们”。人顺自己本能易,逆自己本能难。何以能逆?人的产生本身就是对特定环境挑战、压力反应的结果,
随着人的超越本能的行为方式的形成,人也必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人的劳动就是人对自然的既顺应又改造;而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也是既要竞争又要合作。由此形***的活动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相反相成。人与自然打交道时的受动性向人提示自然的规律,人与人打交道时的受动性向人提示人生社会的规范;事关规律的是理性知识性的文化,事关规范的是人文价值性的文化;在这两种文化的教化、培养下,人方能成为有理性和德性的社会成员。学****研究、创造文化,以使人不断地提升,人的生存越来越自觉自由,丰富充实,充满希望,此即人生意义。意义是人的生存特有的规定性,时间上它有方向,空间上它是整体;意义既有个体性,也有社会性,是这两方面的贯通。而创造和提供文化资源,是作为文化人特别是学者的使命。
三,哲学是求道之学。何谓“道”?道象征宇宙人生最高真理,是天道亦是人道,看不见摸不着,“不可致诘”;但体现在所有人的身心活动中。道,在西方哲学中也称之为“本原”“本体”“存在”“绝对精神”等等。西方人讲“道成肉身”,超时空的道要体现为时空中的人的肉身活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和直觉悟道、体道、行道。这也是人自己成长的过程。人的成长
“过程”最重要,而不是说从小孩变成***、从青年变成老年、从老年到坟墓的“目的”最重要,目的达到了,过程也就终结了;人的成长就是人生的每一时每一天;饭要一口口地吃,路要一步步地走;
走路免不了摔交,尝甜酸苦辣,经风雪雨霜,从而才能万物皆备于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此即古人赞许的“大人”也。老师和书本只是拐杖,只能起提示和启发的作用。不能越厨代庖,不能拔苗助长。把过程、结论都讲出来,就是代替学生思考;学生要么感到味同嚼蜡,要么什么问题都没有了。当然,知识性的东西对人有一定的外在性,是前人观察、试验和总结出来的,还要有人讲授,自己则要理解并掌握。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二者相反相成。哲学中很多知识性技术性的东西,也是掌握的越多越好。但掌握的多是为了融会贯通,通,是整体性的,抓住并解决关键性或根本性问题,使各部分各方面联贯在一起,整个层次发生跃迁即开悟(悟性),往小里说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往大里说是“纲举目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此即孟子“立其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unde113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