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十三课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化性格,掌握此词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咏物词发展简况及其基本特征。
三、了解这是一首借咏雁抒发怀抱的咏物词,表面是写物,实际是写人。
四、理解词中“孤鸿”、“幽人”这两个核心意象,思考它们对表现作者处境、心态、品格和态度,突出自我人格的作用。
五、把握物、人合写,运笔空灵,是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显著特征,体会词所包含的象征意蕴。
重点、难点:
了解这是一首借咏雁抒发怀抱的咏物词,表面是写物,实际是写人。
把握物、人合写,运笔空灵,是这首词在艺术上的显著特征,体会词所包含的象征意蕴。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应用:图片、等
讨论法幻灯片
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
幽人孤鸿---以幽人来比况孤鸿,暗示自己孤芳自赏、洁身自好的品格和操守。
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
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
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
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br/>后记(经验、不足):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示
一、导入新课
苏轼不仅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第一流的诗人、词人、散文家、书法家,而且还是中国传统文人人格美的典范体现者。在漫长的古代文化史上,他像巍峨的昆仑,像浩瀚的长江。他的生平际遇,他的文化精神,他的人格实践,不仅映现着一个时代,而且昭示着悠长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一首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二、讲授新课《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1。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苏轼一生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升降浮沉,跟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有密切的关系。
苏轼在政治思想上受佛家传统思想影响很大,表现为浓厚的忠君观念和德治仁政的政治理想。忠君、报国、便民,是他一生遵守的政治信条。
苏轼的世界观是比较复杂的。他出入儒、佛、道三家,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态度和生活态度。大体上说来,在政治思想上以儒家为主,积极从政,宽简爱民,但也受道家任乎自然、不为而为等思想的影响。而在人生态度上,虽然终其一生都并未放弃过报国、事君、爱民的理想,但由于政治上迭遭挫折和不幸,愈到晚年,便愈多地接受佛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一种安时处顺、随缘自适、恬静淡泊、旷达潇洒的性格。佛老思想成了他在艰险境遇中的一种精神支柱,成为排除内心矛盾和苦闷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手段。因此,他在任何险恶的境遇中都能表现出豁达开朗的情怀,而不悲观失望。(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词的美学观是以富于感情色彩的联想与意象的感发力量为基础的,通常以舍弃逻辑与叙述的连贯为代价。显然以描摹见长的咏物是不适宜于词的。的确,自晚唐文人开始专事填词以来的将近两个世纪里,除了个别情况外,咏物在词中始终付之阙如。直到十一世纪下半叶,才艺富赡的苏轼及其文人集团才开辟了咏物词的新纪元。苏轼锐意革新的艺术精神,表现在他采用以诗为词的手法打破了诗与词之间的传统疆界。他创作了众多的哲理与怀古词,还运用了不少来自经史的典故。这种打破传统常规的创作方法,自然在他的同辈人以及后来的批评家当中引来了一场聚讼纷纭的公案,然而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第十三课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xwziyou8
  • 文件大小93 KB
  • 时间201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