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水经注疏卷一.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3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水经注疏卷一
後魏郦道元撰述
宜都杨守敬纂疏门人枝江熊会贞疏
连州余勋鹏校排
○河水一戴删一字,云:近刻河水下有一十等式字,乃明人臆加。
昆仑墟在西北,赵改墟作虚,下同。戴亦改下《山海经》文作虚。○守敬按:言河源者当以《汉书·西域传》为不刊之典,以今日与图证之,若重规叠矩,作《水经》者惟但言葱岭、于阗未明,言昆仑不能知昆仑所在。又见《史记·大宛传赞》云,恶睹所谓昆仑,《汉书·张骞传赞》亦云尔。遂以昆仑置于葱岭之西,郦氏又博采传记以符合之,遂与《经》文同为悠谬。○会贞按:《一统志》,西藏有冈底斯山,在阿里之达克喇城东北三百一里,此处为天下之脊,众山之脉皆由此起,乃释氏《西域记》所谓阿耨达山即昆仑也。又齐召南《水道提纲》,巴颜喀喇山即古昆仑山,其脉西自金沙江源犁石山,蜿蜒东来,结为此山。山石黑色,蒙古渭富贵为巴颜,黑为喀喇,即唐刘光鼎谓之紫山者,亦名枯尔坤,即昆仑之转音。戴震《水地记》,自山东北至西宁府界千四百余里。《尔雅》,河出昆仑虚,不曰山。察其地势,山脉自紫山西连犁石山,又南迤西连,接恒水所出山。今番语冈底度斯者,译言群山水根也。置西宁府边外五千五百余里,绵亘二千里,皆古昆仑虚也。
2三成为昆仑丘。赵云:见《尔雅·释丘》。赵琦美据《河水》四《注》,三成上增山字,非也。○守敬按:赵说是,而赵本有山字,适相违反,当是刊刻者妄加。王校本乃改赵说曰,赵琦美据《尔雅》,三成上补山字,以符合之,冤矣。郭璞《注》,成犹重也。昆仑山三重,故以名云。是《尔雅》因昆仑有三重,取以名三成之山。郦氏据《尔雅》释昆仑,则正坐实昆仑丘之三成,盖《山海经》〔《大荒西经》〕亦释昆仑山为昆仑丘也。《昆仑记》〔校记按:“记”,《大典》本、朱笺、全、赵、戴校本皆作“说”,杨氏据《尔雅·疏》引《昆仑山记》,订正为“记”。径改《注》大字,为《疏》中一通例,不作朱《笺》存疑之语。例用“订”字。别有《疏》中举证佐当为某字而不改正文大字,以示不轻改字。鹏按:当作说为是,见下。〕曰:朱记作说,全、赵、戴同。○守敬按:《昆仑说》未闻。《尔雅》疏引《昆仑山记》,昆仑山一名昆丘,三重,〔鹏按:见卷十《释丘第十》。〕与此文称昆仑之山三级合。则昆仑说为《昆仑记》之误,今订。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守敬按:樊桐见《淮南子》,后文引之,一名板桐;朱桐作松,《笺》引《广雅》板桐及嵇康《游仙诗》结友家板桐,云:未闻板松,疑或字误。○守敬按:《楚辞·哀时命》称板桐,则松当作桐无疑。赵、戴改桐,全仍作松,失之。孙星衍曰,樊亦扳字。按:攀、扳同,则樊当攀之省,板当扳之误也。〔鹏按:《吴越春秋》徐天祜注引《昆仑说》作板松。〕二曰玄圃,○守敬按:《山海经》〔《西山经》〕作平圃,《穆天子传》作县圃,郭璞注《山海经》引《传》作县圃,又引作玄圃。玄、平形近错出,玄、县音同通用。一名阆风;○守敬按:《楚辞·离骚》云,登阆风而
緤马。上曰层城,〔校记按:赵、戴作“层”,《大典》本作“层”,戴往往据《大典》本改朱《笺》本,此其例。(“增,”今已据台北本改“层”。)〕朱层作增,赵、戴改。○守敬按:《大典》本、黄本并作层,知原是层字。层与增同。《淮南·墬形训》,昆仑虚中有增城九层。又云,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则后文引之不数增城。《广雅》,昆仑墟有三山,阆风、板桐、玄圃,皆分玄圃、阆风为二,亦不数增城,并与此异。而《十洲记》言昆仑三角,一名阆风巅,一名玄圃台,一名昆仑宫。后文又引之,则又异。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戴改谓作为。○守敬按:《淮南子》有是谓太帝之居语,后文引之。高诱云,太帝,天帝也。〔鹏按:《吴越春秋》卷六《越王无余外传》“徘昆仑”徐天祜注引《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中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与此略同。〕
去嵩高五万里,○守敬按:此沿《禹本纪》之误,古时中外未通,传闻异辞,转相传会,荒诞不经。于是《禹本纪》言昆仑有去嵩高五万里之说,而《水经》以为据,郦氏亦深信不疑。观本卷后文,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说,难言康泰、浮图调之是。下卷《异物志》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非原脱此字。《禹纪》所云昆仑,张骞使大夏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达于昆仑,其明徵也。是《禹本纪》一误《水经》再误,郦氏三误矣。推其致误之由,乃限于地,并限于时耳。今按图以索,相去不过万里,无稽之言,存而不论可也。地之中也。
3《禹本纪》与此同。○会贞按:《史记·大宛传赞》称《禹本纪》。梁玉绳《史记志疑》曰,《困学纪闻》云,《三礼义宗》引《禹受地记》,王逸注《离骚》引《禹大传》,岂即太史公所谓《禹本纪》者欤?余因考郭璞《山海经》注,亦引《禹大传》,《汉·艺文志》有《大𢁰》三十七篇。师古曰,𢁰,古禹字。《列子·汤问》篇引《大禹》,疑皆一书而异其篇目耳。○守

水经注疏卷一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ikuilian1
  • 文件大小174 KB
  • 时间2018-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