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多模态视角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设计探究.doc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多模态视角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设计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变革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然而,人们片面地强调技术发展和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更新,却未能考虑其与实际教学的整合,导致英语教学未能体现与先进技术相匹配的高效率。因此,为使英语教学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下发挥高效率,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亟需一个新的视角和理念。Jewitt基于多模态社会符号学理论和活动理论,构建了一套课堂教学理论框架。本文将尝试把该基础框架引入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设计中,并结合实例,具体阐述如何基于多模态视角开展教学设计。
一、理论基础
Jewitt提出了结合多模态理论和活动理论来讨论多模态课堂教学的框架。模态是指一套用于建构意义的有条理的符号资源。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还通过音乐、言语、声音、动作及视觉交际等其他各种模态实现交际意义,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模态交际。活动理论将模态符号交际视为一个活动系统,根据活动理论,师生通过工具(如书本、电子课件、教具卡片等)进行活动交互,从而达到某个教学目标。
可见,多模态社会符号学理论为人们分析课堂交际意义建构提供了概念工具,使人们得以探讨在课堂这一复杂的社交过程中人们如何选择设计和运用多种展示型模态和交流型模态来促进教学。而活动理论则揭示了课堂教学交际作为社交形式之一的社会属性,为探讨课堂交际中人们对模态的选择和运用提供了动态场景。因此,两种理论结合既强调了课堂交际的多模态性,又突破了从单个人的角度来看意义建构的局限性,凸显了课堂交际的社会性,从而为探讨多模态教学提供了合理而坚实的理论框架。
具体探究多模态理论,可以发现,多模态理论所包含的一些观点为解析和探究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首先,在课堂交际意义建构中,语言、图像、动作等不同模态具有不同的意义表达潜势,参与意义建构的不同方面。其次,模态根据其在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展示型和交流型模态。展示型模态通过再现和展示各种模态资源,使交际者积累和****得符号意义;交流型模态则可以为交际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从而有利于交际者制造新的交际意义。最后,在交际意义制造的过程中,交际者在自身兴趣和模态意义表达潜势的驱使下,选择适用的模态资源,并利用和改造现有多模态资源,做出新的多模态符号标记。
二、相关研究综述
在现代教育技术深刻改变教育的背景下,国外众多学者纷纷展开研究,从多模态视角探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问题,如Pahl(1999)和Lancaster(2001)进行了多模态视角下学前教育的探究,Kenner(2004)探讨了多模态与双语学****者的关系,Unsworth(2001)结合教学实践,探究了多模态视角下的识读能力培养,Burn(2001)研究了基于多模态的英语和媒介教育,Lemke(1998)等结合具体的科学和数学教学进行了探讨。
国内对于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进行:第一,探讨多模态视角下的教材设计和编写,陈瑜敏(2008)探讨了教科书中多模态语篇的图文关系,而张德禄(2010)探索了多模态性外语教材的编写原则。第二,从多模态视角看教学目标的转变,如对学生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包括朱永生(2008)、韦琴红(2009)、刘芹(2010)等。第三,从多模态视角看外语(特别是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手段等的改革,研究者有顾曰国(2007)、龙宇飞(200

多模态视角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设计探究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iros009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18-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