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的泛化.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的泛化
关键词: 卞之琳;早期诗歌;抒情主体;泛化
摘要: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呈泛化特征。抒情主体的泛化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及其理论东渐的结果,是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主体的泛化浸润着诗人含蓄内敛的性情旨趣,寄寓着主体多元的诗学指归,包孕着兼收“古”“欧”诗歌精华、承继更新诗学传统的艺术追求,承载着新诗创作平民化、大众化和多重文化身份构建的价值诉求,蕴涵着“一”“多”共存互生的哲学观念和模糊朦胧的美学理念,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对中国新诗贡献巨大。
: 文献标志码: A : 1001

据卞之琳自己介绍,他的早期诗歌是指1930年到1937年期间创作的诗。根据陈丙莹的研究,早期卞诗一共有98首,但因诗人追求完美,有些在他看来不甚满意的诗作,或不拿去发表,或发表后不再重印或不同意别人重印,因此目前流行的几种诗集或文集收入的早期诗歌篇数不一。其中收集较多的有两个版本:一是诗人自己编选的《雕虫纪历》(1984年增订版),共收69首;另一是由江弱水和青乔编选的《卞之琳文集》(200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共收早期诗歌60首。本文以这两个版本作为依据,考察诗人怎样使抒情主体在诗歌中换位转移,实现“我”的泛化。
所谓抒情主体的泛化,是指诗歌中那个“或隐或显的‘我’”
的诗学角色不由“我”来扮演,而是通过诗歌的表现对象来完成。换句话说,“我”化身于诗歌的表现对象。这样做卞之琳自己称之为“互换”,有评论家称为“自我意识的遁化”笔者认为“泛化”才更能反映卞诗文本的实际,因为:“互换”只限于“你”“我”“他”(“她”),但文本中换位的对象并不限于此;“遁化”的“我”一般是以隐含形式呈现,读者看不见其存在,但卞诗中的“我”无处不在。
那么“我”是如何泛化的呢?对此卞之琳有自己的言说。他指出,“这时期我更多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人抒情,借事抒情”。他又说,“就我自己论,问题是看写诗能否‘化古’、‘化欧’”。“在我自己的白话新体诗里所表现的想法和写法上,古今中外都有不少相通的地方”。他还说,“我自己着重含蓄,写起诗来,就和西方有一路诗的着重暗示性,也自然容易合拍”。[2]15,3看来,卞之琳是在“化古”、“化欧”的实践中使“我”渐渐转移而达到“我”的泛化,再通过“我”的泛化来实现“化古”和“化欧”这两大目标。具体来说,早期卞诗中“我”的泛化就是用借景、借物、借人、借事这四种手法和“暗示性”的语言来抒发情怀,“设境构象”(卞之琳语)。至于说哪些诗中采取了哪种手法,也许可以作大致的分析,但本文不赞成作机械的类分。严格地说,早期卞诗中采取单一手法的并不多,多半是两种或多种手法交叉使用。明显以借景抒情手法为主的诗有《傍晚》和《墙头草》,以借物抒情为主的有《圆宝盒》《鱼化石》《一块破船片》,以借人抒情为主的有《寒夜》《一个闲人》《一个和尚》《几个人》,以借事抒情为主的有《路过居》《记录》《过节》,等等。即使是上述这些以某一种手法为主的诗歌中也有一些交叉使用了别的抒情手法,比如被认为以借物抒情为主的《一块破船片》里那位
“在崖石上坐定”“不说话”、“只好送还”“破船片”“给大海漂去”的“她”,显然是以“她”的面目出现的“我”,寄寓着诗人的沉思;被诗人十分看好的《寒夜》,固然是借“老陈”“老张”来抒发对寒夜昏沉又不乏温馨氛围的感慨,但诗中的雪夜围炉何尝不是一幅动人的情景;《一个和尚》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钟声和木鱼声掺杂着“破殿里到处弥漫的香烟”既是一幅延续千年的图画,也是一种重复千年的行为,隐喻的是对长期延续不变、因循守旧文明的厌倦与叹息。
在大部分情况下,早期卞诗中著名的诗篇常常是几种手法交错并用的。《断章》里有“看风景的人”和彼此成为风景的“人”,这些“人”又连同“明月”、“窗子”、“桥”、“楼”、“梦”一起构成了独特而又意蕴无穷的风景,可谓人在景中,景在人中,“人在你梦里,你在人梦里”(《旧元夜遐思》)。《春城》里有在“垃圾堆”上“放风筝”的“小孩子”和“老头子”,有“怨天”“骂天”的“老方”和“老崔”,也有垃圾遍地、灰土漫天飞舞的北京城,这里灰蒙蒙的景与灰蒙蒙的人是交融在一起的,成为一幅灰蒙蒙的画。《尺八》里既有“人”,也有“物”,还有“关键词: 卞之琳;早期诗歌;抒情主体;泛化
摘要: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的抒情主体呈泛化特征。抒情主体的泛化是西方现代派诗歌及其理论东渐的结果,是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主体的泛化浸润着诗人含蓄内敛的性情旨趣,寄寓着主体多元的诗学指归,包孕着兼收“古”“欧”诗歌精华、承继更新诗学传统的艺术追求,承载着新诗创作平民化、大众化和多重文化身份构建的价值诉求,蕴涵着“一”“多”共存互生的哲学观念和模糊朦胧的美学理念,其内涵丰富而深邃,对中国新诗贡献

卞之琳早期诗歌中抒情主体的泛化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68 KB
  • 时间2018-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