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从日本到韩国再到中国 浅谈液晶产业的易主风波.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从日本到韩国再到中国浅谈液晶产业的易主风波
提要: 谈到液晶产业,目前被人熟知的大多是韩企(Samsung Display、LG Display)、国产(京东方、天马)、台湾(友达、奇美)。但是发明液晶技术的却是美国人,而将液晶技术广泛运用并且技术突破的又是日本人。
谈到液晶产业,目前被人熟知的大多是韩企(Samsung Display、LG Display)、国产(京东方、天马)、台湾(友达、奇美)。但是发明液晶技术的却是美国人,而将液晶技术广泛运用并且技术突破的又是日本人。液晶产业的“霸权”在不到60年的时间里,先后从美国、日本、韩国到中国易主了四次。接下来我们从“液晶周期”这个角度来分析液晶产业的局势为何如此风起云涌。
液晶技术诞生之前已经有了CRT显示技术。当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发出第一个液晶显示模型的时候,它们感到既兴奋又失望,兴奋的是一种全新的显示技术的诞生,失望的是这种显示技术似乎不如已经成熟的CRT技术,颜色单调,相应速度慢,尺寸太小,根本没办法运用于平板电视机。但是看到这一技术的日本人,对它产生了浓厚兴趣,并首先将其运用在了钟表行业,以及后来的计算器、仪器显示等领域,并最终运用于平板电视。
在不断的研发生产-商品应用-技术突破的循环中,日本对液晶有了近乎疯狂的投入,到90年代,日本企业几乎垄断了整个液晶市场。以夏普为代表的“液晶工匠”精神的企业,对液晶技术的研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是好景不长,当液晶生产进入第一个周期低谷之后,日本的液晶产业就开始面临一个接一个的危机。
液晶屏幕是有代际划分的,泛指切割液晶面板大小的能力。更高世代的产线能生产更大尺寸的面板,在液晶需求不断随尺寸增加而增长的时代(),高世代的产线就代表着更广的竞争优势。比如最开始只能生产运用于手表大小的液晶显示器,要想将液晶面板运用在笔记本显示屏、平板电视等产品中,就必须开建更高世代的液晶生产线。液晶产业按代际划分的特点,造就了独特的“液晶周期”。
,面板企业都会蜂拥而至,开始投资生产这一尺寸的液晶面板,很快就供过于求,各家利润骤减甚至陷入亏损。但是面板价格下跌带来的高性价比又让液晶显示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又导致产能不足价格上涨,企业再次投资扩产。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液晶周期”。
一旦“产能集中释放”与“需求扩张”不能精确衔接,就会造成液晶产业链的利润率的急剧波动。液晶产业不同于日用消费品,它是一个逐渐“创造”需求的产业,因为液晶面板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场景。
日本企业就是没能看懂这一规律,在1993-1994年“液晶周期”进入低谷时,面对亏损,削减产量、裁减人员。而此时的韩国企业则将“被裁”的日本工程师招于麾下,开始疯狂投资更高世代的液晶面板,当更大面板的需求被创造时,日本企业显然已经跟不上了。
2001年正是通过5代液晶生产线,三星、LG两家公司彻底赶超了夏普等日本企业。
打败日本企业的不仅仅只是“液晶周期”上的失利,还有日本企业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对“独门绝技”的痴迷,导致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而一步接一步的错失市场。
在真空管时代的日本CRT和等离子技术,通过“独门绝技”,如“单枪三束”、“特丽珑”、“钻石珑”等的确获得了非常高的声誉,也为产品带来了巨大的销量。但

从日本到韩国再到中国 浅谈液晶产业的易主风波 来自淘豆网www.taodocs.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xwziyou8
  • 文件大小93 KB
  • 时间2018-09-12